泉州花燈
泉州花燈,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續至今。泉州花燈歷史悠久,影響廣泛,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是南方花燈的代表。泉州花燈以她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
泉州花燈(泉州文廣新局社會文化非遺科供圖)
推薦人:泉州花燈市級傳承人吳祖祥
制敵術:玩火不燒身,獨步天下
巧手仙子下臺時,迎面遇上愛玩火的花燈喜娘,兩人相視一笑。在泉州傳統工藝美術界,其實,沒有完全的敵我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只見喜娘一身紅艷,笑意盈盈,手里擎著一盞火不離手。“泉州花燈沒有火那可不熱鬧!”花燈喜娘嫣然一笑,忽而變幻成鴛鴦戲水、忽而變成龍鳳呈祥……五彩斑斕的花燈讓你目不暇接。
話說這花燈喜娘的家學可謂源遠流長。據南安豐州傅姓、黃姓族譜記載:泉州花燈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續至今。
要說,花燈在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并不鮮見。只不過泉州花燈工藝極巧,以細致聞名,更有獨門的刻紙料絲燈和針刺無骨燈靚絕天下。
原來古時的花燈多為彩扎燈,即劈好的竹篾綁扎成燈骨架,粘糊上色紙,描上山水、人物,貼上花邊,裝上絲穗,內放蠟燭或小油燈,便成花燈。
到了明清,玻璃制造業發展起來后,工匠們把玻璃抽成絲即成“料絲”,用到花燈制作中,泉州料絲燈便面世了。
而刻紙料絲燈,顧名思義,即采用了刻紙藝術圖案,尤其是李堯寶刻紙。當年,李堯寶創造性地用165個紙制等邊三角形組合成燈,鑲上玻璃絲,創作出精美絕倫的刻紙料絲燈,此燈光彩奪目,高貴典雅,艷壓群芳。
到了改革開放,泉州人蔡炳漢首創針刺無骨燈,燈身無骨,幾何圖形上用針刺出精美的圖案,一旦燈亮,光源透出針孔,玲瓏剔透,璀璨奪目。
這花燈喜娘的本事,不僅泉州老百姓受用得很,她的足跡還遍布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法國等異邦,為當地節慶添彩,延綿東方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