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刻紙師能刻不能畫,善畫都不善刻,木刻工不善刻紙,由于缺一不能成事,因而圖案一般較為單調、呆板。這一局面直到李堯寶刻紙圖案的問世,泉州刻紙在藝術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飛躍:從粗俗走向高雅和精細。李堯寶也因此成為南方剪紙流派的代表人物。
泉州李堯寶刻紙
李堯寶(1892-1983),字國富,出生于泉州市鯉城區涂門街棋盤園。他把一生都奉獻給工藝美術事業。李堯寶自幼跟父學習油漆畫,隨兄學刻紙,18歲獨自在閩南一帶謀生。他天資聰穎、刻苦,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既學習先輩的作品,又吸收同輩的技藝,并融入自己的構思,很快脫穎而出,使他的藝術作品獨具一格。
李堯寶能刻善畫,全面繼承了泉州刻紙技藝,而且汲取剪紙、堆塑、貼瓷、木刻、雕板、建筑、彩繪等藝術營養,拓展題材,講究構圖、意象、線條和裝飾性,創造性綜合運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刀法道勁細膩,線條極福韻律。他所創作的陰刻圖案,既是實用的油漆畫工具又是觀賞價值很高的刻紙藝術作品。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正是李堯寶刻紙藝術最重要的特色。
20世紀20年代初,李堯寶應用刻紙技法鏤空刻制油漆畫樣稿的辦法創造出陰刻圖案,深受油漆畫同行的稱贊并采用,還被廣泛運用到了印花布、刺繡、木刻、石雕等行業,當成工業紙模。
20世紀50年代,李堯寶在陰刻的基礎上,吸收國畫白描的特點,創造出更具觀賞性的藝術圖案,即陽刻圖案,取得較高的藝術成就,使泉州刻紙技藝有較大的突破。李堯寶的刻紙作品皆有龍鳳、喜慶、博古、花身、交技、人物等六大類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立意雋永,構圖完整,形象逼真。
195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堯寶刻紙集》,他的作品由北京工藝服務部及國際書店向國外發行,銷售到蘇聯、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深受廣大客戶的好評。
此外,李堯寶在刻紙上還體現在把刻紙技藝運用到了料絲花燈的設計和燈的裝飾中。他巧妙地將閩南地區古建筑“站檔”“頂梁”的力學原理加以運用,將紙板經過精心細致的鏤空雕刻制成燈型,不依靠絲毫的竹、木、鐵作為骨架,全靠燈身整體結構平衡力支撐,不論是整體或者是局部,都表現出重心穩定,結構秀美,創造出了富麗堂皇的無骨刻紙料絲花燈。搶救了瀕臨滅絕的料絲燈大大豐富了花燈的樣式與裝飾藝術,使料絲燈重放光彩。經過玻璃絲的折射,你可以看到裝飾的刻紙圖案宛如浮雕被映襯出來,流光異彩,極具觀賞性。
相關閱讀:江加走木偶頭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