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照明正在創作
刻紙是中國傳統工藝之一,其構圖簡練清晰,線條規整流暢,色彩強烈明快。但是,用紙作為材料刻出來的作品易破損,且不易保存。為了克服這一不足,泉州工藝美術大師呂照明大膽創新,采用特殊材料菲林片,創作出更為靈動、流暢和精細的刻畫作品。
自在觀音、渡海達摩、九日山、東西塔、老君巖、古大厝……一尊尊莊嚴靈動的佛像,一個個閩南文化印記,就在呂照明的一刀一劃中勾勒而出,出神入化,令人嘆服。
巧用新材走出藝術新路
泉州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文人刻畫藝術家呂照明是一位民間藝術家,他做過印刷工人、兼職畫師、平面設計師等職業,在刻畫的藝術世界里體驗到“真實的生命”。
在印刷廠的工作經歷讓呂照明學會了印刷手藝,后來他離開印刷廠開始自己創業,承接包括包裝設計、LOGO設計等與工業設計有關的業務。工作之余,呂照明仍然堅持畫畫。有一年,呂照明花了60元在路邊買了一套《西廂記》的刻紙,對照臨摹,隨后便玩起了刻紙。那一年正值羊年,臨近除夕,呂照明臨時找了一幅《三羊開泰》的圖案。那時數碼相機已流行,膠片紙被棄用。呂照明突發奇想:“既然要扔掉,倒不如試著在上面把《三羊開泰》刻畫下來。”經過一番嘗試,出乎意料的是,用膠片刻出來的作品線條靈動、流暢和精細,讓人頗為驚訝。
這一新發現讓呂照明激動不已,自此他開始進行越來越多的嘗試,試驗用膠片紙刻出各種類型的圖案、逐漸全方位了解傳統刻紙、嘗試不同刻紙手法以適應新的材料屬性……
為了區別于傳統刻紙,呂照明將運用新型材料創作的這種藝術形式命名為“刻畫”,以此寄托自己內心對刻紙的回味和對繪畫的鐘情,由此,曾經中斷的藝術生命在呂照明的身上重新煥發生機。
呂照明介紹,刻畫的表現形式與傳統的刻紙差不多,用刀技法稍微不同。傳統刻紙是整疊的紙用刀扎,執刀的角度通常是垂直前后拉鋸式的運刀。而刻畫的走刀則是在材料上面傾斜45度角左右輕輕地拉動,要控制好力度,走刀技法要嫻熟。所用材料不是紙,而是一種叫菲林片(類似于以前照相用的膠卷底片)的特殊材料。這種材料是一種紅色透明的塑料硬片,上面噴上一層很薄的霧狀藥粉,又稱藥面,藥面下面則是一張比較厚的透明硬片。刻之前先把畫好的底稿貼在材料的下面,就可以看見底下的底稿圖案了??痰臅r候刀一定要斜著、輕輕地拉動,不能太用力,否則刀會傷到藥面底下的透明硬片,所刻的刀痕會產生折射,看起來也會很花;也不能摩擦或者用手去觸摸材料的表面,否則會留下手印,擦不掉;更不能有折痕,否則會影響效果。
用菲林片做材料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線條不用相連也不會掉。但是,刻的時候刀的力度要精確地控制在只切透表面這層藥面,不能切到下面的片基。要的部分留下不動,把不要的用刀尖輕輕地挑掉,速度要快,不要留下刀痕。每刻一刀都要非常小心、精準、到位。一旦出現意外就無法修復,前功盡棄。所以,刻的時候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專注,不要有雜念。這個其實是一種培養注意力和耐心的藝術形式及傳統技藝。
突破傳統刻畫泉州百態
自幼習畫,使得呂照明的美術功底深厚,然而轉到刻畫上來,卻需一刀一刀地積累,苦練多年而成。這些從他刀下的人物肖像細致的紋理間便可窺見,其造型生動、姿態自然、衣紋流暢、服飾美觀。
譬如,作品《觀自在菩薩》在呂照明的刻刀下,菩薩坐姿灑脫隨性,左腳踏蓮花,右腳翹到石凳上,右臂自然伸展抵著膝蓋,左手撐著石面,陶然自得,足顯玄奘在《般若心經》中提到的“觀照縱任”之意,任運自在,卻觀照萬法。該作品最妙的地方在于神韻,一種可以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支撐著這種神韻的便是呂照明揮灑自如卻不失精煉嚴謹的“刀法”,菩薩身上所披衣裝飄然流暢,仿佛觀自在菩薩行住坐臥處,自然有仙風生焉。
又譬如,作品《民族英雄——鄭成功》,呂照明采用點、線、面有機合理的刻畫技巧,再現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場景。畫面海水波濤洶涌,帥旗迎風飄揚,戰馬強健威猛,栩栩如生,馬上的鄭成功身穿鎧甲,手握單筒望遠鏡,神態自若??吹侥邱R鬃、胡須龍鱗,令人驚嘆不已。精湛的雕刻手法和獨特的選材使得此幅作品顯得更有立體感,惟妙惟肖。
泉州磚雕藝術家、萬印社社長曾永卿表示,呂照明刻畫敢于突破傳統形式,為泉州帶來一股新的藝術風。同時,呂照明創作題材的選擇并不局限于傳統民間刻紙的喜慶題材。根植于泉州,呂照明更愿表現家鄉的風物,如在全國第九屆海峽工藝博覽會中獲得銀獎的《泉州民居古大厝》,就是以南安的蔡氏古民居為原型,精細地雕刻,把閩南古建筑的五間張結構、木雕、石雕等多種技藝融于一體。而《泉州宗教系列》的幾副作品,就為世人呈現出泉州包容萬象的多元文化景觀。佛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在泉州交融體現,更顯古城歷史底韻深厚。
呂照明甚至按原物、以超寫實主義的手法表現泉州。原物原景的刻畫展示,再加以藝術的創作,讓“紙上泉州”栩栩生動。泉州古厝、傳統民居的燕尾脊、磚雕石獅、天后宮、開元寺……在呂照明的刻刀下,這些閩南風物韻味無窮:紅白相間的流暢線條、閩南建筑的一磚一瓦細膩地展現出來。
“泉州歷史深厚,今后這些題材我還會更深入研究。”在泉州土生土長的呂照明對家鄉題材情有獨鐘,且在刻畫形式的表達有所創新,與歷史巧妙結合,傳播古城風韻。
刻畫藝術
傳承閩南文化
福建省收藏家協會泉州分會會長萬冬青認為,呂照明的刻畫作品主要以閩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吉祥文化為主,風格鮮明突出。
“不斷學習傳統,結合現代藝術,以傳統刻紙為基礎內核,以現代藝術為精氣神,以個人情感思想為創作動力,這是今后刻畫藝術的努力方向。”呂照明創作的刻畫作品中,以多元的視角和審美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當代人的眼球。迎合時代,銳意創新,廣納博采,融會貫通,揚長抑短,彰顯個性,正是現代刻畫創作的方向和主張。
呂照明在創作中也常常會遇到許多難點,比如特殊的材質在用刀時用力穩定性要求高,不能過輕也不能過重;比如《楊枝觀音》最長的弧線必須一筆刻成,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比如在觀音額頭上1厘米的空間里,要刻出一個有眉毛有眼睛的小觀音。
膠片紙顏色是純正的紅色,由于眼睛長期面對紅色,呂照明視力難免受到影響。原本創作中只要一盞臺燈,如今不得不增加到兩盞。呂照明說,或許再過三五年,當自己的眼睛越來越差,就不能再刻太細的圖了。
正因為如此,他努力堅持創作,讓更多的人看到最好的刻畫作品。呂照明說,經過長時間不間斷地創作,獨自一人關掉臺燈后,內心卻感到巨大的滿足。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繼續創作,這種藝術形態也就會隨之消失,所以,他很想找幾個志同道合又有刻畫天分的人,將這種刻畫藝術傳承下去。
呂照明的父親是泉州提線木偶老藝人呂贊成。呂照明說自己繼承了父親“傳授以賢”的家風,一直把泉州文化的傳承當做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泉州人,能用刻紙來展現泉州文化的獨特魅力,無疑是幸運的。”呂照明說,正是泉州的多元文化融合,為自己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而刻紙技藝的獨特魅力則讓這些常見的泉州符號閃耀著無限光芒。
曾永卿表示,泉州的民間技藝師秉承用技藝記錄和傳承閩南傳統文化的信念,閩南工匠正懷抱著對發源地文化的摯愛,為閩南燦爛輝煌的文化延續、創新貢獻力量。(記者曾廣太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