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鎮東埔一村有個做花包的世家,那里做的花包已經有100多年歷史,我慕名來到東埔一村參觀。
時間:7月12日 地點:鴻山鎮東埔一村 天氣:晴
從東埔漁港旁邊的沿海大通道走進東埔一村,沿著一條古老的小巷子拾階而上,步行大約六七百米,就來到了這個做花包的世家。
太陽很大,這戶人家的門前因為搭蓋了遮陽棚而令人頓覺涼爽。遮陽棚下,男主人邱志勝和妻子正在忙碌,他們整理著剛出鍋不久的花包。花包整齊地擺放在鋼絲架上,個頭都有小臉盆那么大,摸上去很柔軟,讓人頓時來了食欲。
“花包是群眾在特定的民間習俗時用的,我家的花包從清朝末年就開始有了,那時生活艱辛,民不聊生,生活在石獅沿海一帶的人們日子過得很拮據,我爺爺的父輩們為了生計,就想到了做花包賣,掙一些錢貼補家用。”邱志勝告訴我,他的先輩們因為當時的生活境遇所限,花包的用料比較一般,用的是普通甚至是下等的面粉,每個花包的個頭也很小,僅僅比平常吃的饅頭大一點點。
從他這一代開始,對花包進行了改良,用料全部用上等的面粉,每個花包的重量都在500克左右,最小的也有300克。花包里面最早是沒有包餡的,現在花包里不僅有黑芝麻,還有冬瓜、白糖、花生、粉糕、香蕉油等。這些花包在做祭品后,可以拿來食用,味道非常好。
因為賣相好,如今邱志勝家的花包不僅在石獅本地很暢銷,還銷往晉江、泉州、廈門、莆田、三明,福州的客戶也來向他買。
“花包是我們家族傳了100多年的手藝了,我會把它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邱志勝說。(張軍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