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米開朗琪羅說:“杰出的藝術家懷有的任何心思,都有本事透過一塊大理石表現無遺。”泉州的工藝大師們最傾心的不一定是大理石,但他們擅長用手中的刀和精湛的技法,在木頭或石頭上,雕琢出動靜相宜、形神兼備的“生命體”,讓木石“放聲歌唱”。
日前,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結果公布,泉州的黃泉福、柯逢榮(又名柯宏榮)和鄭國明三位大師入選,加上此前獲評的盧思立,目前泉州共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四名。昨日,記者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思立的藝術館,感受巧奪天工的木雕,聆聽木頭歌唱。
鐘情木雕 少年練就過硬本領
盧思立從小就鐘情于寺廟里的木雕。由于天賦異稟,在上小學時,他的作品就連續三年遠渡重洋,到東德、日本參展,為國家爭得不少榮譽。
1958年,少年得志的盧思立被保送到泉州市工藝美術學校。天賦驚人再加上勤奮好學,造就了他過硬的木雕功底。即便如此,盧思立依然謙虛謹慎,拜尤芳安、黃再來等木雕老藝人為師。由于他美學悟性高,再加上刻苦勤奮,很快就掌握了傳統雕刻技藝,僅兩年就學成出師,成為技術骨干。
1965年和1979年,盧思立曾先后出外刻苦進修。辛勤的汗水終于澆灌出鮮艷之花,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或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由于拿過的獎項太多,他自己都記不清了。
藝臻化境 首創自然型木雕
盧思立的眾多作品中,最令人稱道的莫過于他首創的“自然型木雕法”。
1979年,盧思立參加國家工藝美術展覽,他的“自然型木雕”作品《鐘馗》一下子轟動了全國,榮獲這屆展覽的一等獎。“自然型木雕”在刀法上講究因勢利導,隨形就像,將創作者的情緒、意念緩緩傾注于原材料內,使木頭獲得“魂”。
1984年,盧思立的自然形龍眼木雕《悟》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同年他的黃楊木雕《皆大歡喜》獲中國工藝美術展覽優秀作品獎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1988年自然型木雕《鐵拐李》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一連串的藝術界國家級榮譽竟被他探囊取物般地奪得,令人贊嘆。
1992年,盧思立受國務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他被輕工業部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成了當時有幸獲此殊榮的第二位泉州人。
帶徒傳藝 不遺余力傳揚技藝
為了繼承傳揚木雕手工技藝,早在1963年,時任泉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雕刻廠技術副廠長兼創新指導的盧思立,就招收了18名學徒,傳授木雕技藝;1975年,他又在雕刻廠集中招了第二批學徒25人;1998年,他又招了12名學徒。如今,他已是桃李滿天下,徒弟們成了木雕界的中堅力量。學徒中有不少被評選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比如鄭國明、黃泉福、鄭君亮、孫文宏等。
“手工木雕越來越邊緣化,但手工雕刻的文化價值越來越高,傳承這種歷史文化遺產十分重要。”盧思立說,大師帶徒傳藝是傳統技藝傳承的有效方式,他最大的希望是多培養些新生代木雕藝人。他現在帶的徒弟,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而盧思立也是不遺余力地傳授平生所學。(早報記者 張素萍 戴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