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蔣惠民,1962年出生,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石雕”福建省代表性傳承人,現為泉州大唐石刻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
代表作:《釋迦牟尼佛立像》
作品采用堅硬的花崗巖“山西黑”制作。佛像面相圓潤,雙目微合;袈裟表面不刻任何衣紋,只在邊緣露出著衣跡象;形體飽滿,雍容大度,表現出坦蕩的襟懷和超脫的精神。作品以傳統手法純手工打制,突破傳統塑造佛像模式,既保留佛像儀軌,又有現代簡約概括的特點,值得細細品味。
蔣惠民的性格,就和他所癡迷的石頭一樣,樸實少言;又和他所擅長雕刻的傳統佛像一般,平和寬厚。但一拿起錘子和鑿子,他的雙手就變得靈動起來,一塊塊石頭就此被賦予了性格和靈魂。
宗教題材推陳出新
從上樓梯到蔣惠民的辦公室,就像徜徉在石雕佛像的藝術公園里。在走廊上、樓梯拐角、門前、室內角落,都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寶貝”:唐宋的石雕構件佛像、明清的觀音、柱礎水槽、石獅子……而他辦公室書柜擺放的也大多是佛教文化、宗教造像和雕刻藝術的書籍。這些成為他在宗教題材上傳承創新的基礎。
蔣惠民發現,傳統佛像更注重形似,衣褶繁復但面目凝滯;而往上追溯至魏晉時期,佛像作品則雕刻簡潔平潤,形象幽雅端莊,衣褶流利自然,于平淡中蘊含著內在的活力。“這種美更具有內在的震撼力”,于是,在反復揣摩了成千上萬尊佛像后,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現代審美觀念,蔣惠民大膽推出了具有濃郁自我風格的石雕佛像:形體飽滿,有著魏晉的清秀和盛唐的豐腴,神情極富內涵,平和中流露著智慧和慈愛,而其造型比例適當,衣褶簡約,也給人以現代美感。
這些佛像得到了廣泛認可,不僅在比賽中頻頻獲獎,也成為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修建寺廟的首選。采訪時,一尊印尼方面訂制的石雕《千手觀音》正在創作中,佛像高2.5米左右,光原石就重達十幾噸,雕刻成形后的重量也將達8噸。據悉,用石頭雕刻大型的“千手觀音”,在泉州尚屬首次。
辦公室內做不好石雕
蔣惠民在雕刻世家中長大,石頭早已融入生活,就像一日三餐那樣不可或缺。
“做石雕,就要有‘打石’的觀念,不要想著天天坐在辦公室里。”蔣惠民認為,學習傳統工藝,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我17歲進入惠安石雕廠學藝,雖然那時正是愛玩耍的時期,但我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石雕技藝上。和現在的電動工具不同,當時我們就是一把錘子加各種各樣的鑿子。你看我的兩只手很多疤痕,就是被錘子砸到的。”他希望,石雕業的接班人,一定要有扎實的動手能力,“這是惠安石雕歷經千年仍生機勃勃的精髓所在”。
看好城市化的機遇
蔣惠民的石雕藝術充分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美學。無論是大件的陳列品還是小件的手上珍玩,都有欣賞、收藏的雙重價值。鯉城區筍江公園大門口的《拍胸舞》雕塑群就是他的杰作。17尊形態各異的高大石人,讓人感受到了拍胸舞的力量和美感。作品設計者、魯迅美術學院教授、著名雕刻家劉毅贊賞地說:“蔣惠民的雕刻,讓作品鮮活起來。”
“做城市雕塑,石雕有天然優勢,既厚重又不易損毀,是傳承歷史的良好載體。”中國正在加快城市化,公共雕塑、建筑掛件、園林景觀的市場很大,蔣惠民對石雕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