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閩南什音研究社帶來了一場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樂盛宴
昨日下午3時30分,文創(chuàng)集市里迎來泉州閩南什音研究社的精彩演出。由鑼聲帶入,參演的老者們各展所能,吹笛、拉二胡、彈奏月琴,帶來了一場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樂盛宴。相比諸多創(chuàng)意展區(qū),什音的演出還原閩南文化,展現(xiàn)閩南的市井之美,也體現(xiàn)這些老者為保護古老的什音文化作出巨大貢獻。
什音起源于唐代,當時宮廷音樂中有類似什音的音樂,唐明皇李隆基覺得很好聽,就讓人到宮中去演奏,并為什音題寫了“天子傳音”四字以示褒獎。它是由打擊樂、彈奏樂等民間樂器組成一種民間器樂的演奏方式,演奏形式隨意自由,曲目可以無限次反復,在閩南地區(qū)多用于踩街、婚喪、喜慶等熱鬧場合。據悉,該研究社是1982年我市召集諸多鯉城藝人們成立的,他們以二胡、月琴、笛子等多種樂器悠悠道來閩南傳統(tǒng)文化。蔡團長介紹道,目前該研究社年齡最大的成員有86歲,“今天參加演出的就有六七個80歲以上的老人。”(記者 許雅玲 實習生 徐凱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