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5日訊 音樂,沒有地界,好的音樂,更沒有。
《周禮》中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今天上臺PK的三種音樂,所用樂器基本屬于絲竹樂,吹拉彈唱,這也是泉州音樂的一個特色。
從20多種大小類別的傳統音樂中,初選出來的這三種,聲名在外。南音曾是“御前清音”,北管自古倍受文人雅士推崇,還有深深根植民間的什音。
就如她們所用的樂器一樣,絲竹最柔情,聲聲催人心。只是一曲,便勝卻人間無數。
投票動態
投票截至28日機會可轉讓
再過3天,我們的投票平臺就要關閉了,您心目中的“十大文化擂主”是誰,趕緊登錄閩南網“東亞文化之都·大擂臺”專題(http://www.iosapp77.com/wenhua/dywhzd/),投出自己寶貴的一票吧。
投票結束后,我們將立即進行抽獎,從參與“東亞文化之都·大擂臺”投票的網友中,抽取三名幸運讀者,組成“文化使者團”,親赴日本橫濱和韓國光州。
為了打消讀者的顧慮,再告訴你們個好消息。如果您被抽中,卻因護照或其他個人原因無法親赴日韓,可將機會自由轉讓給您身邊的朋友或親人。
另外,投票的同時,您還可以在專題的評論欄里留下您的評選理由,也可以通過本網官方微博@海峽都市報閩南版#東亞文化之都大擂臺#告訴我們。
最后三天,僅三個名額,不要錯過哦。
同門英雄
晉江深滬褒歌:晉江漁區特有的一種閩南民間小曲,產生于漁民勞作中。深滬褒歌在清代十分盛行,漁民在海上自娛自樂,隨口編唱,相邀褒歌,以此營造輕松的氣氛。內容包括出船號子、拉網捕魚號子、游戲歌,還有反映生活艱苦、愛慕之情等內容的歌曲。2007年入選第二批省級非遺。
泉州籠吹:相傳是古代宮廷官衙用于迎賓送客、祭奠、慶宴的儀仗音樂。它由官府到民間,從廟堂之樂變成大眾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現存唯一帶樂器箱籠和樂器架隨隊演奏的樂種。據不完全統計,籠吹演奏的曲目有兩三百首,演奏根據場合不同分為單曲和套曲。2007年入選第二批省級非遺。
德化山歌:淵源可追溯到晚唐,在德化各鄉鎮廣泛流傳。德化山歌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詞押韻,每段歌詞大都四句,每句七言,有明顯的遣詞用語、習慣口語的組詞造句等特征。種類可分為情歌、勞動歌類、時政歌類、儀式歌類、生活歌類等。德化山歌2009年入選第三批省級非遺。
今年的閩南文化節期間,一歲多的小峻鋒被南音表演吸引長達四五分鐘
泉州南音
推薦人:泉州市南音樂團副團長曾家陽
制敵術:寵辱不驚古韻悠然
翻看古老工尺譜,橫抱琵琶唱清曲。
這樣古樸的畫面,在唐朝名畫《韓熙載夜宴圖》、敦煌壁畫、漢魏石刻和出土的隋樂女俑上,都能見到,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斗拱上,“飛天樂伎”手持的,也正是吟唱南音時使用的琵琶、二弦、三弦、洞簫等。
泉州南音,從唐宋傳唱至今,2009年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她的迷人之處,就猶如壁畫上的演奏者一樣,歷經歲月,依然寵辱不驚,古韻悠然。
很多人都知道,南音的琵琶是橫抱的。其實,自唐代,琵琶已發展為豎抱,現在的“橫抱琵琶”只留存在古老的石窟壁畫中。
還有南音一直保持的“大譜”、“散曲”和“指套”,這套有詞、有譜、有指法的完整音樂體系,使南音依然保持著古韻。
依著這古韻,日本的“尺八”、“三味線”也到泉州“認祖歸宗”。
剛剛過去的6月18日“第十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上,來自日本東京精竹會的成員阿部敏行對本報記者說,他們使用的“尺八”,正是來源于南音洞簫。為此“精竹會”還一度改名為“泉州會”;而日本民族樂器“三味線”,其實就是南音使用的三弦。
漂洋過海的華僑,回到故鄉,總希望聽一曲純正的古樂。好在泉州本土,保留著這樣的傳統:入夜時分,在燈火閃耀的文化宮百源清池畔,在古香古色的茶館老厝里,男女老少圍坐臺旁,輕搖蒲扇,凝神靜聽一曲清音。這些地方演唱四季不斷,已成為唱者和聽者之間無言的約定,也讓遠到而來的人感受到泉州風情。
新門街南音藝苑里,常有高水準且大氣的演出。比如“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個人南音演唱會、海外社團交流等。泉州每年還舉辦中小學南音比賽、南音進校園活動等。
因為有著共通的韻律,40多個海內外南音團體可以一齊上陣,用心中相同的工尺譜,共奏一曲《梅花操》。弦友們手相連,觀眾們合著拍子打節奏,即使沒有機會在一起串場排練,也能來一次琴瑟合鳴。聆聽這樣來自天南海北的古樂,你一定會為之震撼,因為彼此共同的文化是如此直通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