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鑼鼓俗稱粗鑼鼓,是福建省閩南山區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遺存。起源于古代的四平戲,是早期的南戲弋陽諸腔之一。元末明初,四平戲從山西傳入福建,并演變成新的地方劇種,清朝時期,四平戲和四平鑼鼓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南靖漢族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等俗諺,南靖有“四平吹,熱煞囝仔胚”的說法。四平鑼鼓隊參加會慶、節慶、賽事等活動都按四平戲曲調創作大型吹打樂曲,節奏感強,氣氛熱鬧,深受農民喜愛。
南靖四平鑼鼓樂隊早在1887年至1943年間,就常年在閩西南一帶演出。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金山鎮就有40多陣四平鑼鼓樂隊。現除了金山、船場、奎洋等尚有少數四平鑼鼓樂隊這一民間藝術活動外,大多已后繼無人,停止活動。金山鎮安后村的四平鑼鼓隊是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一支樂隊,這支樂隊的班首是73歲的老人吳炎祥。
南靖四平鑼鼓隊從產生到今天,約120年左右它從清朝未期至現在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
藝術特色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音樂,四平鑼鼓的主要特點是將許多曲牌(華牌)連串一起,用鑼鼓配合嗩吶吹奏,表現一個故事情節。傳統的四平鑼鼓隊一般以八人為一個演奏單位,根據情況需要可以增加2至4人進行演奏,因為它表現內容大都是武將征戰情節,所以奏起來非常雄渾有力。使用樂器有大嗩吶一對、通鼓、篤鼓、鑼等。四平鑼鼓樂節奏感強,優美動聽,鑼鼓聲喧,氣氛熱烈,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四平鑼鼓樂流傳于南靖縣金山、龍山一帶,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它吸收了一些本土音調,以及外來的曲調,因而曲目豐富。
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演奏者是四平鑼鼓的第六代傳人吳炎祥。
曲牌和組套如下:
正 雙
四將起 躍過青水令 小過場 上下樓 風入松
小桃紅 祭旗出 千秋詩 吉三昌 剪桃花
小頑皮 紅繡鞋(尾聲拜天)
樂器
四平鑼鼓隊的樂器分吹奏類和打擊類兩大部分。
吹奏類主要樂器是嗩吶,長度47.5厘米,口徑14厘米,嗩吶由吹子(把它塞進去才吹得響)、高調音的稱斤子、低調音的項口和中間調音量的排孔四部分組成。如今,安后村四平鑼鼓隊有一支120年前留下來的嗩吶。
打擊類有大鈸、小鈸、大鑼、小鑼、大鼓、小鼓等樂器,一般以8個人為一個演奏單位,根據情況可增加2-4人進行演奏。演奏遵循戲劇節目按套路進行,如頭音吹排、大破對陣、看陣、雙劍記、鐵弓對陣等,表演時以嗩吶為主,鼓手指揮。輔以隊形構成“嗩吶主奏,以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征。演奏曲調有本土樂曲薌劇曲調,又有外來樂曲,二者長期并存,各自發展。演奏中吹音曲調、鑼鼓節拍于吹音旋律緊密配合,鑼鼓聲喧,優美動聽。
特點
南靖四平鑼鼓樂已有500多年歷史,曾在縣、市、省級文化活動中展示,寫入《漳州市文化志》。他伴隨民間民俗活動,形成對民間習俗的依存特征,長期參加農村廟會、慶典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