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鮮香好味道源于精致的佐料
南安人的烹調手藝與眾不同,即使是最簡單的面線,也能烹調出別出心裁的花樣。而面線糊,則是這種創造的結晶。
“鮮”是只有中國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覺體驗,是中國飲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種境界。而面線糊最玄妙的境界也在于“鮮”。
黃國興深諳其中之道,所以他所用的面線糊湯底并不簡單。“豬大骨、蠔干、蟶干、小魚干等一起慢火熬制才能做出清爽不油膩、清鮮不濁亂的好湯底。”黃國興說。
如果說湯底是一碗面線糊的精髓,那么佐料就是它的靈魂。
黃國興每天的工作在12個小時以上,除了做面線糊外,佐料占據了他的全部時間。一間小小的面線糊小店內佐料達10多種。而只有在逢年過節特別忙碌時,黃國興和妻子才會舍得請一兩個人幫工,否則平時都是他們夫妻倆自己經營。
中午過后,黃國興開始準備第二天面線糊的佐料。大腸、豆腐、雞蛋、豬雜等都是面線糊的最佳佐料。八角、桂皮、炒果等配料放在一塊熬煮上半小時,然后再將清洗過的大腸、豆腐塊及剝了殼的雞蛋等順序放入熬煮好的湯汁中。小火慢燉,空氣里就會飄出酥麻的香味。
鹵好的大腸很有嚼勁,口腔瞬間感受到的順滑加上牙齒發力后的爽脆讓人上癮。除此之外,豆腐塊、雞蛋、豬雜、醋肉等平民食材相逢在一碗面線糊中,讓人唇齒留香。
最后還能再撒上紅蔥酥、芹菜末等提味,甚至是加點胡椒粉……
一碗熱騰騰的面線糊,鮮香順滑清甜爽口,它的背后正是這座城市所保留下來的最純正的味道。
無論時光怎樣匆忙,歲月如何變遷,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永遠不被遺忘。而這種味道,南安人稱之為“古早味”,一碗面線糊,留下的就是這樣一種深刻而永恒的味道。
●制作方法:
1.新鮮帶肉的豬大骨進行熬湯,然后在大骨湯內加入蝦米、魚肉進行提鮮。
2.番薯粉調水加入熬制好的大骨湯中,不斷攪拌。
3.然后將精制面線稍捻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味,并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
4.用餐前,食客可根據個人的口味,加入鹵大腸、小腸、碎煎蛋、醋肉、香腸等10多種佐料,然后再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炸蔥花、胡椒粉、蒜泥、芫荽等調味品。(記者 范曦 朱晨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