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五店市傳統街區的莊氏家廟。
莊氏:明代崛起的望族
青陽莊氏一世祖名祐孫(1211-1265年),字古山。據記載,其“愛青陽山水之秀,時往游焉,遂買田筑室于其間,因占籍晉江青陽”。莊氏遷入時,青陽已有蔡、王、張、李、趙諸姓居住,繁榮成市。
莊祐孫和青陽蔡氏的蔡寶謨是很要好的文友,后來娶了蔡寶謨從妹(蔡氏十世姑、名號五泰孺人)為妻,開始了流傳八百多年的“莊蔡聯婚”。莊祐孫有五個兒子:公哲、思齊、公茂、公望、公從,都是英毅卓立。
宋末,宋幼主南下逃難,莊思齊兄弟與時任潮州司戶的表弟蔡若濟同往潮州勤王。宋亡了以后,莊氏的兄弟也就星散各地———公哲居同安,公望后人居漳州,公從居潮陽,唯思齊與公茂歸回青陽以奉祖宗香火。
思齊心中常懷宋室,常常訓誡兒孫不要出仕。因此,在元代,莊氏雖書香相傳,卻沒有到朝廷做官的。
到了明代,青陽莊氏漸漸蕃盛起來,從幾十個族人發展到數以千計,而且栽培出眾多人才,是其他族姓難以企及的。自明成化十年(1474年)族人莊榮首中舉人,至明崇禎間,莊氏家族出了進士13名,舉人14名,貢生4名;在清代,青陽莊氏又出進士2名,舉人5名,貢生4名。族人有莊用賓、莊尚稷、莊國禎三位,入祀在鄉賢祠。
清代,青陽莊氏族人有分居廈門、金門的,有遷徙澎湖、臺灣的。現在金門金寧鄉西埔頭就建有莊氏大小宗祠各一座。在臺灣彰化等地的莊氏后裔也繁衍成較大的族群,現在臺南建有“莊嚴宗祠”,不時有族裔回青陽探親謁祖。
自清末至民國,大批青陽莊氏族人前往南洋開拓謀生,華僑中出現眾多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為祖國和家鄉作出杰出的貢獻。
林氏:從西濱遷來
青陽林氏因其肇基祖從西濱遷來,故稱西邊宅林。
林氏自光州入閩,分東西南北四派,林錫昌一支,居陳江桂林里,是為西邊派。錫昌有孫謹齋、慎齋,由西邊贅于青陽王氏,因居青陽。族有林準,正德間以貢生任教諭;林清源,以貢生任淮府教授;林同懋,號瞻闕,萬歷二十五年舉人,官泌陽教諭,后因事被革,改名林巖,入武學,萬歷四十四年聯捷武進士,授南京新江守備,官至鎮江都司。
西邊宅林還分出一支居泉州新門街。
青陽另有一支林氏,居住霞行,務農為生,以居地名為“庭頭林”。
吳氏:青陽居室皆毀于倭亂
青陽吳氏有二支。一居斗壇下關帝宮旁,與泉州城玄妙觀邊吳氏同族。明代有吳龍琨、吳子奇為庠生,子孫多以打錫箔為生。嘉靖末年倭寇殘害,其青陽居室皆毀于倭。吳氏遷徙后,其地多歸于莊氏。
一居湖蓮宮旁,明萬歷間從龜湖遷來。崇禎十三年有吳韓起登進士,官禮部主事。子孫多分出陳江、上福。
蘇氏:宋忠臣蘇緘后裔
晉江蘇氏多為宋忠臣蘇緘的后裔。蘇緘,字宣甫,晉江人,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調任廣州南海主簿,施政以法,不畏豪商大姓。累遷秘書丞、英州知州。神宗熙寧初調廣東鈐轄,改邕州知州。交趾(現越南)兵犯境,圍邕州,蘇緘率軍民抵抗,固守了一個多月,糧盡泉涸,城陷,一門自焚死,謚號忠勇。
蘇緘的后人分居于清溝和龜湖,青陽蘇氏肇基祖有斌,號恪素,元末自龜湖來贅于莊氏,遂家青陽山下。代有文士,明萬歷間第七世孫蘇鳳,更名世愷,為廩生,學行俱優,閩省聞名,其孝行為鄉人所舉薦,鄉紳李伯元、莊尚稷為立碑褒揚,惜其英年早逝。
陳氏:族裔多從儒業
青陽陳氏一支世居鰲頭山下,稱“后宅陳”。始祖陳子良,號安樂,元至正年間人。其族裔多從儒業,有陳猷,號蓉江,為店上李家塾師,所教導學生多成科舉中人。其子學吾、侄吾心能承其業。后其二房一支遷南安洪瀨,四房一支徙居青陽霞行,晉主入霞行陳氏宗祠。
一支居住霞行,相傳始祖為光州固始人,稱十九上舍,傳二十上舍,來居青陽。二十上舍生三子,長孟初遷陳江,三季初遷龜湖,次子仲初留霞行。仲初亦生三子,其次子之孫陳廷謨,嘉靖元年舉人;其長房、三房也各有士人入縣學充庠生。
霞行陳氏在宋淳祐年間建有宗祠,清乾隆五十八年重建,1991年由旅菲華僑陳永栽獨資重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