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原聚居青陽石鼓峰下
青陽石鼓廟前有一口古井,整石雕鑿的圓形井欄上刻著“清河圣泉”四個大字。“清河”指河北清河縣,是張氏的發源地,全國諸多張氏以其作為堂號。這一口古井,見證青陽石鼓峰下早時是張姓聚居之地。
宋淳化年間,有張十六公自泉州北郭來青陽居住,三世傳至張祐,任過迪功郎的小官。五世傳至張應子,字誠之,是宋慶元、景定年間的人,人稱張解元,但是郡志沒有記載,或者中解元只是傳說。其長子張公澤,宋末任五品官員,偕仲弟張公英還有本鄉任潮州司戶的蔡若濟率眾往泉州城東迎接宋幼帝,護駕南行。元代,張氏子孫都隱居于鄉間,不肯出仕。
明洪武年間,張氏九世孫張廷爵在青陽山邊(地名張厝,現蔡氏肖偉廳附近)建造一座“遺慶堂”,在廳堂上圖畫青陽八景,各用四字句式命名為“山林華表、傳仙古洞、陽山蒼翠、陳坑磅礡、斗壇靈瑞、石鼓宣聲、樟井圣泉、官橋桃雨”。
廷爵子得亨,師事元代進士、閩南著名儒士夏秦,詩文膾灸人口。石鼓廟歷代相傳的六十四卦簽詩,就是據張得亨口占編成的?!度莞尽吩兴膫饔洝?/p>
明崇禎十二年,族人張允樗在廣東考中舉人。因這支張姓人陸續外徙,其青陽山下住居的地方后來多歸屬于蔡氏。
在青陽還有另一支張氏住在霞行,肇基祖張澤章,自近鄉湖中贅婿于霞行陳家,卜居青陽。
趙氏:原為宋代“皇室貴胄”
趙氏,在宋代是“皇室貴胄”,自宋太祖趙匡胤起,將自家三兄弟派下編入“玉牒”,也就是皇家族譜,各編有字行十四字,用來排分輩次。舉凡皇族子孫,在生活、求學、出仕各方面都能得到優待。并設立宗正司、睦宗院進行管理。南宋建炎中,第一批趙氏族人349人南遷泉州,隨之南外宗在泉州設立。
趙氏宗族注重文化教育,講究禮儀,對泉州地方民俗多有影響。梨園戲、南曲、太祖拳、兵法這些原來與平民無緣的活動,也隨著皇家宗室和民間的接觸傳播于閩南,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據《陽林趙氏家譜》記載:紹興年間,青陽趙氏始祖趙師玖“將欲避禍,獨善其身,不慕仕進,徘徊于山水之間,相其地之可隱者而遷居之。一旦往青陽山,覩其山之秀麗,樂其地之豐腴……于是喬遷于此山之下舊市居焉。”
宋元之交的動亂時期,鎮守在泉州的閩粵招撫使蒲壽庚暗地里接受了元兵的招降,因擔心城中趙氏宗族作宋軍內應內外合擊,便施行詭計,假借延請宗室商議守城之事,于席間盡殺趙氏。隨后元兵入城,南外宗人“長幼五千余人”,除個別被擄掠往外地的幼童外,盡被殺害。而居住青陽的趙氏族人有任官在外,有幸逃過一劫,他們的家人也因及時打聽到城中屠殺趙氏人的消息,逃避四方,終于得到保全。所以青陽趙氏廣泛分布于石龜、曾林、嶺后、王墩、安平、安溪、仙游等地。當時有一個趙家子孫逃到安海星塔村吳氏母舅家避難,改“從媽姓”,對外稱姓吳,待歿后方于神主上書趙姓,是謂“生吳死趙”。至今已衍為當地大族,尚保持“生吳死趙”這一習俗,以銘記先人的苦難歷史。
一些青陽趙氏族人在戰亂平定后歸回祖里,重興家園,也頗有發展。明代,青陽趙氏在舊市建趙氏宗祠一座,頗有規模。后來族眾陸續外徙散盡,祠堂傾圮。然而,百十年間趙氏祠堂遺址曾一直得到當地異姓村人的保護,后五店市傳統街區對其原址進行改造,現擬以豎立石碑的形式紀念這個姓氏在五店市的歷史。 (感謝晉江市文史專家粘良圖先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