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5月份,晉江市內坑鎮呂厝村將迎來與他們闊別300年的臺灣蔡氏宗親。
說起這段尋親經歷,呂厝村老協會的蔡志迎還歷歷在目。那是一次機緣巧合,2010年10月,第四屆世界呂氏族人懇親大會在南安召開,他和村里其他三位代表在會議期間碰到了來自臺灣高雄的呂正鐘宗長。借助這個機會,他們將呂厝先祖往臺開基的具體來歷與流傳的地址告訴呂正鐘,并托他幫忙尋找遷臺的蔡氏宗親。
回臺后,呂正鐘便立即與臺灣各地的蔡氏族人聯系,最后探聽到呂厝遷臺的蔡氏就居住在屏東縣琉球鄉本福村,并在當地的蔡氏宗祠廳堂的龕里,看到刻有“泉州晉江呂厝鄉”的一排字。2011年年底,呂正鐘將這一好消息告知他們,呂厝村老協會隨后將族譜中往臺的重要資料寄給臺灣的蔡氏宗親。
2013年年底,呂厝村22位族人代表帶著兩本私人族譜與大公譜前往臺灣尋親。“由于年代悠久,他們遷臺至今已有300年之久,再加上社會動蕩,我們總有一些年代無法對接。”蔡志迎說。于是,他們就問臺灣宗親:“你們的先輩有沒有留下什么故事?”這時,臺灣宗親中一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便講起歷代祖先流傳的正德皇帝南巡的故事,從始至終與大陸祖先流傳至今的過程一模一樣。
原來,相傳明代正德年間,正德皇帝游江南的時候,隨身攜帶的一粒夜明珠丟失在呂厝村東北面的一座山坡上,找了許久未果。后來天色已晚,正德皇帝就借宿在一位名叫“順仁”的平民家中。順仁家境貧寒,只有便粥一壺、便菜一碟招待客人。由于勞累一天,正德皇帝連吃三碗粥,并問順仁今晚吃的飯菜叫什么。順仁起了兩種高貴的名稱回答客人:“你剛才吃的粥叫珍珠粥,菜是銀蟶蠏。”
正德回朝多年后,有一次突然想起南巡時在福建泉州南門外晉江四都呂厝順仁家中,吃了一頓非常美味的珍珠粥和銀蟶蠏。便令廚師下廚準備,然而朝廷內外無人知曉這兩道菜,最后正德只好調順仁到宮中去。順仁一聽,暗暗叫苦,想到當年皇帝親手拿尿壺給他小解,如果到宮中肯定人頭落地。于是假裝得病,之后郁郁寡歡、臥病而終。正德聞言恩人逝世后,深感痛惜,便下圣旨,賜封呂厝鄉建一座大宗祠,欽賜“金獅一對,銀鼓一個”。
“正德皇帝欽賜的金獅一對、銀鼓一個,事實上到呂厝的祠堂只有石獅一對,石鼓一個。”蔡志迎說,由于歷史悠久,去年12月份,呂厝村仿制了一對石獅、一個石鼓,重立于宗祠門口。
也許是緣分使然,蔡老伯說,這次尋親的過程還算順利。原來在他們托人尋找臺灣宗親的同時,對方也曾經多次到過泉州一帶,尋找闊別數代的宗親,但都失望回臺。“血緣關系是無法抹滅的,不管隔了多少個世紀。”提到臺灣宗親們不久就要回來謁祖,蔡志迎顯得很興奮。(記者 柯明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