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長’得奇巧,像一個人身穿西裝,頭上卻戴了頂閩南斗笠,中西結合,獨具特色。”日前,在泉州鯉城區常泰街道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筆者走訪了當地有著“斗南九十九間古民居”之稱的印尼華僑陳氏家族古厝。
在翠竹、鮮花、綠草的簇擁下,四棟中西合璧而成的“洋樓式”閩南僑鄉民居落落大方,散發著一股古香古色閩南風。
1924年,由印尼華僑陳烏生所創建的信記公司出資、其長子陳正宗主持修建,歷時三年半之久建成了這棟別致的“番仔樓”。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陳氏家族古厝,與旁邊始建于清咸豐年間的五開間中式祖厝相得益彰,該建筑群因房間數相加正好99間而得名“斗南九十九間古民居”。
“以前部隊、醫院、小學都在這里入駐過?!背L┙值拦ぷ魅藛T介紹說,陳氏家族古厝大多采用了從臺灣、印尼帶回來的木材、水泥、鋼材、磚、瓦等建筑材料。以“中軸對稱、多層進深”為特色,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筑墻體,交壘疊砌。
彈指間近百年過去了,幾經風霜,“番仔樓”依然矗立。從南洋帶回來的那株咖啡樹相伴其邊,花開花落90多個春秋,一起見證著當年印尼陳氏家族“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愿。
“古大厝這些傳統民居文化是老祖宗傳世之寶,不僅應當得到妥善保護,也應該好好開發利用,不能埋沒在城市的現代化發展中?!比蒗幊菂^常泰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惠良表示,常泰街道擬規劃將“斗南九十九間古民居”打造成“閩南文化坊”,通過引入新興業態,重新激發古民居的生命力,把傳統與時尚結合,推動文化業的發展。
根據規劃設想,“閩南文化坊”將以“斗南九十九間古民居”為載體,匯聚閩南文化。張惠良介紹說,我們以“閩鄉情”為精髓,期待喚醒現代人對傳統閩南文化的重視與傳承。
“閩南文化坊”將匯聚安溪鐵觀音這種閩南傳統茶藝,以及德化白瓷、惠安石雕、泉州木偶、木版畫、紙扎等傳統手工藝,融合閩南婚禮等傳統民俗。此外,洋樓部分還可引入南洋咖啡館。
目前,常泰街道已對“斗南九十九間古民居”周邊環境進行了美化改造,增加了綠化面積,也對地面進行硬化,鋪設馬路磚。接下來,將做好更換破損門窗和生活設施,對古民居群的內外部進行清潔養護,在古民居群的建筑外圍鋪設環繞LED燈線圈和外部照明設備等修繕工作。
“我們的設想是,將‘閩南文化坊’打造成為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了解鄉土文化、尋根問祖的一個重要窗口?!睆埢萘既缡钦f。(孫虹 李舒瑩 劉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