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不勝枚舉,閩南戲曲就是其中之一。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高甲戲等祖祖輩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造,目前一直面臨傳承與發展的雙重難題。
利用現代化的錄音、錄像功能保留正在漸行漸遠的老劇目看似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培養新一代從業者的熱情,“要讓馬兒跑得讓馬兒吃草”,這股子熱情需要的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鼓勵,更多的還是社會的認可、物質的回報。閩南文化如何繼承與發展,與閩南文化如何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發掘商機密不可分,這也成為閩南戲曲界當前正在思考和實踐的主題。
第一部分
現狀
據了解,目前幾大閩南戲曲經營團體大多是各據一方,根據各自戲曲的特色尋找出路,雖然道路很坎坷,但是大小劇團里中流砥柱的中青年掌舵者們依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承之余未放棄市場
劇團也成“傳承中心”
“從去年開始,原有的戲曲劇團都掛上另外一塊牌子‘傳承中心’。”泉州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蔡湘江稱,有了傳承二字,這些原來半官方性質的劇團就更具官方味道,當然也承擔起更多的歷史任務,比如原本對于戲曲的傳承,他們只需要“憑良心去做”,現在卻有了硬性的要求:比如每年必須搶救出多少老劇目,恢復多少經典劇目的登臺展示等等。
福建省梨園劇團(梨園戲傳承中心),作為泉州官方唯一的梨園劇團,他們的副團長張純吉也稱,團里100多名演職人員,無論是團長還是普通演員,都有各自對應的傳承任務,比如像他這樣的高級職稱演員就必須做到每年恢復至少一個老劇目的上臺展出。所幸的是,梨園劇團內不少退休的老師傅依然活躍在團里,他們的無私奉獻令更多的梨園老劇目得以保留和再現,此番他們要恢復的《朱壽昌》及《郭華買胭脂》也是老師傅依據自己早年的印象,著手扶助年輕演員恢復上演的。
“又有一位老師傅剛剛過世了。”福建省泉州市高甲劇團團長、高甲戲傳承中心主任何杰也表示,今年他們正在申請專項資金為在世的老師傅加緊錄制音像材料,走一個少一個,珍貴的戲曲資源不能中斷在他們手里。
其實各種形式的傳承工作早已開展。“我們現在所做的不僅僅要保證劇團的生存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向社會大眾進行推廣,而非簡單地將其視為賺錢工具。”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團長、提線木偶劇傳承中心主任王景賢說,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自行出版了11個著作,將傳統的音樂、表演、文字、藝術等內容整理成文并出版,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料也為全世界研究專家提供了研究范本。
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劇團副團長曾家陽也表示,很多民間團體都是由業余南音愛好者參與構成的,他們的學習和表演很多是出于興趣和愛好,并不具有專業的水平。因此,泉州南音劇團作為一個專業性的劇團,對南音的傳承和推廣是當仁不讓的了。“幾年前,泉州地區大大小小的南音樂社就有五百多個,現在至少也有三百多個。讓人欣慰的是,南音在‘指’、‘譜’、‘曲’及古樂器、古唱奏法等方面,至今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并流播廣遠、深受人們喜愛而為世人所矚目。”曾家陽說,這種民族瑰寶之所以能在泉州一帶生息、繁衍、發展,正是得益于其本身豐厚的積淀和廣泛的受眾群體,“在多方重視和推動下,二十幾年前,泉州市就把南音等閩南文化的教學引進中小學課堂,大力實施‘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多姿多彩的閩南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久彌新。現在,每年的8月份,泉州都會舉行中小學生南音比賽,目的就是讓廣大青少年了解南音、熟悉南音、熱愛南音,從而起到傳承的引導作用。”
依靠下鄉演出“生活”
說起看戲,很多老泉州人都深有感觸:露天的簡易戲臺,燈光閃爍,早早吃了晚飯的鄉鄰們,肩扛手提板凳,互相招呼著。戲臺前,人頭攢動,大人孩子吵吵嚷嚷;隨著臺上劇情的發展,不時發出集體的會心笑聲。
如今,這種鄉土味的演出市場依然存在,從泉州市區到各縣鄉鎮,每逢一些宗教節日,都會舉行相關的演出。目前,這種下鄉形式的演出成為支撐數百個大大小小劇團生存的重要基礎。在高甲戲劇團團長何杰的辦公室里有一張上墻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注明了全年的下鄉演出任務。“每年都要演100多場,大戲要3個小時,小戲要45分鐘左右。”何杰說,正因為有了這些民間的演出習俗,劇團才能一路走到現在。
“過去泉州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愿,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王景賢說,業務演出是一個劇團生存的經濟基礎,下鄉的業務演出仍然是一個常規的工作,只是現在看的人少了,也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但邀請劇團演出的習俗卻從未改變。
“演出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正常的商業演出,一年大概就有100場左右,包括城市和農村,甚至到其他省市或國外演出;一種是公益性演出或參演,一年也有100多場;還有一種是國際交流演出,一般由其他國家邀請,并承接所有費用以及補貼,這樣一年總計的演出大概在250場左右。”王景賢介紹說。同樣來自梨團劇團的信息也表明,他們每年下鄉的商演也非常多,因為劇團的唯一性,有些鄉鎮為了能請他們過去,還自覺改造了舞臺,美化了環境。
不過,現在的泉州南音樂團,業務商演的市場卻縮減得厲害。在頗為冷清的南音劇團里,曾家陽回憶說,“幾年前,還比較常接到下鄉演出的邀請,但現在已經很少了,南音更多地被當做人們在閑暇時候的娛樂消遣,而非舞臺上的表演。喜歡它的人更愿意親身參與其中。”
需培育劇院售票市場
“今年我打算把原本荒廢的小劇場再重新啟動起來。”何杰說,他們劇團底下有個可以容納兩百人左右的劇院,此前也曾經接待了很多國內外政府官員,并且進行過多場的展演,觀眾甚多。今年他打算重新啟動這個劇場演出并實行售票,當然會先從低票價開始。
說起售票演出,堅持最久的當數梨園劇團了。他們從2008年新劇院落成之后就一直斷斷續續地堅持售票演出,經過多年的培育,如今他們的微博粉絲也有幾百位了。據副團長張純吉說,他們一般會在每周六演出,實行的是原票價和會員票價的標準,原價100元,會員價只需要幾十元,很多忠實的觀眾每周都會從各地趕到泉州中心市區看戲。很多戲迷都是他們的朋友,也都知道劇團經營不易,總是自覺掏錢買票。
在王景賢看來,坐在家里收門票遠遠不夠。依靠語言上的互通及表現形式的奇特,他們經常走出去進行商演。曾經在福建大劇院演出,或在浙江、重慶等地的演出,賣票可以賣到八成至九成,票價有150元、100元、80元、50元不等。(早報記者 王宇靜 劉莉萍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