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福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媽祖(即“天上圣母”)、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即是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隨著閩南華僑的出國,閩南民間信仰也傳播到海外。本文擬就以上四神等閩南民間信仰在海外傳播的有關情況及其作用略作探討。
一
閩南是福建省的主要僑鄉。閩南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隨著閩南華僑華人的足跡,閩南民間信仰也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如上所述,媽祖信仰、廣澤尊王信仰、清水祖師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是閩南民間信仰的主要代表,即閩南主要民間信仰??墒牵瑡屪媪帜瑓s出生于莆田湄洲嶼,不屬于閩南范圍。然而,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宋代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才有興化軍的行政建制。在這以前湄洲島是泉州府的管轄圍內。林默娘是公元987年去世的,她只當了六年的興化軍人。默娘死年28。據此可知前22年是在泉州府入籍的。從嚴格意義上說,她是泉州府人?!雹偃欢?,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媽祖之成神和泉州有極大的關系,沒有泉州的海外交通,媽祖就沒有可能成為偉大的神”②。泉州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就在城南建造了順濟廟(天后宮)。這是繼莆田縣以后福建最早建筑的媽祖廟之一。此后,媽祖信仰就在泉州,以至閩南地區蔚成風氣。因此,稱媽祖信仰為閩南民間信仰是無可厚非的。據學者研究,目前全世界有媽祖廟135座。③但據筆者估計,這必定是指主祀媽祖者,若包括附祀者必定不止此數。這些媽祖廟當然很多是莆田、廣東、海南等地華僑華人所建造,但閩南華僑華人也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比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印尼泉州華僑即參與創建了中爪哇南旺的慈惠宮,奉祀媽祖;馬來西亞永春華僑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在馬六甲永春會館中建造了天上圣母殿,等等。
廣澤尊王(923—938年),又稱“郭圣王”,俗稱“圣王公”。他原名郭忠福,福建安溪縣人,后遷居南安詩山。據傳他生前侍母甚孝,歿后被鄉人尊為神靈,建廟奉祀,后宋理宗敕封其為“廣澤尊王”。因該廟所在之山形狀如鳳,故稱“鳳山寺”。由于據說廣澤尊王靈跡顯著,因而閩南出國華僑便把其信仰傳播到海外。目前見之于史籍記載的海外最早的廣澤尊王廟,是1836年新加坡南安華僑梁壬癸發起的僑居地創建的新加坡鳳山寺。接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的廣澤尊王廟也紛紛建立。緬甸、荷蘭、加拿大等國也建有供奉廣澤尊王的廟宇。據載,目前海外各地的鳳山寺共達100多座。④
清水祖師(1037—1101年),俗稱“祖師公”,俗姓陳,名普足,永春小姑鄉人,自幼落發為僧。他祈雨禳旱,施醫濟藥,修橋造路,為民眾所景仰。后駐錫于清溪(即“安溪”)張巖(即今“蓬萊”),因見巖之左右清泉四時不竭,乃把“張巖”改名為“清水巖”。他也被民眾尊為“清水祖師”。圓寂后,被民眾奉為神靈,希望他庇佑大家四時安康。于是,閩南出國華僑也把清水祖師信仰傳播到海外。公元1574年(明萬歷二年),華僑就在泰國北大年建造廟宇,供奉清水祖師,稱“祖師公祠”后來,因為該祠增供林姑娘,才改名“靈慈宮”。⑤這座祖師公祠是較早的華僑廟宇之一,也是東南亞最早的清水祖師廟。此后至清代中期以前,海外是否再有清水祖師廟出現,未曾見有確鑿史料。但自19世紀30年代以后,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地又陸續建起了不少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僅新加坡就有金蘭廟、蓬萊寺、鎮南廟及天公宮等廟宇主祀或附祀清水祖師,而馬來西亞主祀清水祖師的“蛇廟”更是名聞遐邇。由此可見,清水祖師信仰在海外華僑華人中是很盛行的。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大道公”等),姓吳名本(從“大”從“十”,音“滔”),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出生于泉州府同安縣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自小立志行醫濟世。由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歿后鄉人即為其建廟塑像奉祀,⑥后獲明成祖敕封“萬壽無極保生大帝”。于是,保生大帝信仰更加深入人心。明天啟三年(1623年)日本三江幫華僑便在剛創建的興福寺中附祀保生大帝。后來,保生大帝的神像或香火又不斷被迎往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奉祀。不少華僑華人還在家中供奉保生大帝,新加坡華人史學家邱新民先生在介紹20世紀50—60年代新加坡華人在家中奉祀的神?中,即有保生大帝一尊。⑦保生大帝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影響于此可見一斑。
除了以上四尊主要神?之外,閩南一帶的陳元光信仰、泉州通淮關帝信仰、石獅城隍信仰、惠安青山王信仰、晉江鎮海宮六姓府信仰、青陽石鼓廟順正王信仰、德化石牛山法主公信仰、三平祖師信仰等等,也都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廣泛流傳。限于篇幅,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