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市中心,四組巨型雕塑引起記者的濃厚興趣,雕塑形象展示了中國古代商人從泉州起航遠赴世界各地的驚世壯舉。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也是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文化特質。據介紹,泉州文化是漢文化與閩越文化交融、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交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其特質是胸懷四海,樂于與別人交換觀念與物品,善于欣賞采納異地文化與自身文化結合,凸顯出兼容并蓄的包容性與冒險創業的開拓性。海商、華僑甘冒風險、拓荒萬里就是很好的例證。改革開放以來,泉商“敢吃螃蟹”,異軍突起,也是時代新注解。
紅磚古厝自成一景
閩南建筑以紅磚厝為代表,記者在泉州見到許多這樣的建筑,它們既有中國傳統民居對稱、嚴整、密閉的特點,又具有華麗活潑、夸張綴飾的地方特性,是特定歷史背景下,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結合、碰撞后,形成絕無僅有的地方建筑類型。
紅磚厝為什么是紅色的呢?原來在中國古代,建筑如同服飾一般,也是高度禮制化的事物,有嚴格的身份等級規定。但長期從事海外貿易,眼界開闊的閩南人,破除了封建陳規,他們毅然把紅色塑造成一種家的顏色,也把紅色添入到最深的夢里。這是一種樂觀進取的紅,也是一種溫情脈脈、深入骨髓的紅。幾百年來,紅磚古厝也隨著泉州人闖世界的步伐傳遍了世界。
提線木偶大放異彩
2008年8月8日晚,泉州提線木偶《四將開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驚艷亮相,它以獨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戲曲及泉州提線木偶的獨特魅力。記者此次赴泉州采訪,近距離感受了提線木偶百變孫悟空的迷人風采。
據史料記載,木偶戲源于秦漢,盛于唐宋,被譽為“百戲之首”。如今泉州木偶戲已擁有一批精品劇目,其中既有傳統劇目,也有不少創新之作。如榮獲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提線木偶戲《火焰山》,第21屆國際木偶節上榮獲國際木偶大獎的木偶喜劇《欽差大臣》, 薈萃了《小沙彌下山》、《鐘馗醉酒》、《元宵樂》等經典劇目的《古藝新姿活傀儡》等。同行的泉州記者自豪地告訴記者,在泉州對外文化交流史上,泉州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成為最耀眼的明星。
彈唱南音以樂會友
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是閩南人千百年來世代傳承、深受廣大民眾珍愛的音樂文化遺產。記者漫步泉州,在大街小巷,庭院廣場,都看到人們三五成群彈唱南音。參加南音表演活動的人們互稱弦友,弦友們以樂會友,共同享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尊重。樂社已成為南音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南音得以弘揚的重要載體。這里還要特別提及國際南音大會唱,據福建省曲協副主席、泉州曲協主席尤春成介紹,會唱是南音弦友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舉辦國際南音大會唱不僅可以相互促進南音表演水平,還有助于凝聚海內外鄉誼。每次舉辦南音大會唱都會吸引海內外南音社團傾情參與。因為在海內外游子的心中,南音就是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