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 年,時任廈門大學國學院考古部導師的陳萬里到泉州考古,記錄下古城尚且完整的面貌,只是南門已拆毀一角。當時城上可以跑馬、城下壕塹水波蕩漾。登上城門,刺桐城風景盡收眼底。
后來人們開城辟路,或因戰事之需,逐漸擯棄城壕,許多城門和城墻在上世紀30 年代末不復存在。德濟門毀于一次大火。
2000年,現在的臨漳門、朝天門、泉山門決定重建,不曾想2001年,就在一次考古中發掘了德濟門的遺址。不過,重建對于這座城門或許不再是最佳方案。那里的一磚一石已遠勝于一座復建后的仿城門。
泉州自古一共15座城門,最里面的那圈叫子城, 要負責報時,暮鼓晨鐘,因此也叫“四鼓樓”。 包圍子城的那圈,叫羅城, 是真正意義上具有防御意義的城門。 “鯉魚”最南邊的那個門就是德濟門。
德濟門遺址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當時出土遺物包括鐵炮、南宋修城官磚、宋元外來宗教石刻、明末“盤詰奸細”石碑以及明清鐵炮、鐵彈丸、古錢幣以及瓦當和瓷器碎片。僅石刻就有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
因此,“海港城”的定位便不言而喻。它是古代泉州經晉江開展海上貿易的主要出入口,也實證了海港城市泉州古城的發展演變,及宋元以來泉州城南一代的城市發展軌跡。
鐵炮
此次2個月的環境整治工程,涉及德濟門遺址及天后宮遺產區域外的中山南路、萬壽路、天后路的建筑物立面景觀整治,廣場、道路的景觀提升。
德濟門遺址廣場公共空間定位為“海港城”,將成為泉州城市形象窗口,今后也是市民生活休閑的場所;萬壽路被定位為傳承城市物質空間環境,延續歷史特色與人文氛圍的生活街區;中山南路區域重點關注兩側歷史建筑和行道樹。
天后路則定位為“社區道路+生活服務型商業街”。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許主任介紹,未來天后路將禁止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