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東西塔之東塔(鎮國塔)
位于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東側,名鎮國塔。唐咸通六年(865年),建5層木塔。宋天禧年間(1017-1021年)改為13層,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災,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寶慶三年(1227年),改建成7層磚塔。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改建為石塔,只造一層,后僧法權續建到第四層,天竺講僧天錫續建第五層和塔尖,前后共12年。
塔為花崗石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筑。塔蓋上有鐵香爐、銅寶蓋,塔頂的八角翹檐角鐵鏈和塔剎相鉤連,塔剎尖頂裝上沃金葫蘆。
塔身分為外壁、外走廊、內回廊、塔心柱等部分。塔內中心部位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為回廊,塔心以橫梁、斗拱與塔的外墻相連結;外壁正面設四個門,側面設四個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以減少上層壓力;門的兩旁各刻有高2米、寬1米的武士、天王、金剛、羅漢、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龕的兩旁則刻服飾、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形態逼真的雕像,五層共80尊。
環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欄。塔基上有須彌座,直徑18.5米,周長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輝綠巖浮雕佛傳圖像40幅,雕工精細。全塔通高48.24米(底層高7.37米,二層7.19米,三層6.73米,四層6.22米,五層8.05米,塔剎11.18米,基座直徑1.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梁各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崗巖石雕成。
請翻頁繼續閱讀西塔仁壽塔簡介。泉州東西塔傳說“東塔神西塔鬼”請直接至尾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