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四十年代,日軍入侵菲律賓,一場大火燒了楊梭煙廠公司,那時,家族精神領袖楊邦梭也過世了,后代子孫不團結,楊氏家族產業開始走下坡路。而國內形勢也迫使楊家大樓被征用,楊家人陸續搬離,有些分支的家庭窮得只能吃地瓜充饑。
在楊家大樓生活到23歲的楊祖志說,當時楊家樓群,一共住著300多號人,大家同吃一鍋飯,吃飯要鳴鐘,是真正的鐘鳴鼎食之家。五十年代,他十多歲時,住在六也亭68個房間里的楊家人已經很少了,到處都是民兵。他也曾在六也亭樓頂舉著槍站過崗。
即使窮,楊家的家訓在風雨中洗刷過后仍锃锃發亮。楊祖志在連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還能高中畢業,就是因為母親告訴他:你和你弟弟必須有一個人讀書,你弟弟不讀書,你必須讀。
這些家訓被刻在六也亭頂樓的石亭上,依然清晰可辨:名卿清操除三惑,學士新詩重十聯;但得安閑消歲月,只留清白遺子孫。
名卿清操,只留清白,指的就是東漢大清官楊震。有個關于楊震“四知卻金”的故事,講一個曾受他舉薦的官員深夜來訪想敬獻金子,還寬慰說,“晚上沒人知道”,楊震回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楊家用這個典故意在告訴后人,無論做人為官,應一世清白。
唐朝詩人楊敬之的典故,被濃縮成四個字的家訓“三喜余慶”,刻在大樓的一塊石匾上。楊敬之最出名的一句詩是“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說的是他不會隱藏別人的優點,喜歡逢人就推薦德才兼備的年輕人項斯。朝廷因此提拔他,而同一天,他的兩個兒子也金榜題名,因此才有“三喜”之說。
大概2000年,楊家人全部搬離了六也亭,內部的建筑開始出現了水泥脫落,鋼筋暴露的硬傷。李國宏說,楊家大樓的修繕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想再利用最難解決的是產權不集中的問題。
目前,楊家大樓的后人留在家鄉還有近百人,其余都在港澳及海外,計有上千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