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今年推出迷你劇《利器》(Sharp Objects)具有一切成為下一個“爆款”的品質——劇集改編自《消失的愛人》原著作家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的同名作品;金球獎影后艾米·亞當斯(Amy Adams)擔任女主角;《大小謊言》(Big Little Lies)的導演讓-馬克·瓦雷(Jean-Marc Vallée)執導全集。
究竟為什么成品會如此令人失望呢?雖然是一流的幕后團隊配上演員精彩的表演,但劇情晦澀,進展緩慢,實在太——慢——了,整部劇涼透了。
亞當斯在《利器》中飾演一位原本在大城市工作的犯罪調查記者卡蜜兒·普里克(Camille Preaker),她回到位于密蘇里州的家鄉風口鎮(Wind Gap劇集虛構的地名),調查一個年輕女孩被謀殺以及另一個小女孩失蹤的案件。
卡蜜兒通過自身努力離開了風口鎮前往大城市工作,那段時間她過得并不是很好,靠著伏特加和糖果棒度日,內心隱藏著非常黑暗的情欲。她有嚴重的自殘經歷,以在手臂上刻字的方式來釋放內心的壓力。回到風口鎮以后,卡蜜兒埋葬的記憶像潮水般向她涌來——家庭悲劇才是卡蜜兒焦慮不安的原因。
整個風口鎮的氛圍都似乎不太正常,氣氛壓抑,仿佛過去的罪孽和冤魂遍布每個角落,潛藏的危機隨時會爆發。撰寫新聞報道期間,卡蜜兒又住回了家里,與她傳統刻板的母親阿朵拉(Adora 派翠西婭·克拉克森飾演)生活在一起,童年不愉快的回憶再次重現。阿朵拉不希望卡蜜兒在家里談論“病態”的謀殺案。(出席小女孩的葬禮時,卡蜜兒想做點筆記,但阿朵拉搶走了她的筆。)鎮上的人實際也沒有外表看起來那么友好,卡蜜兒警告說:“他們告訴你‘你太貼心了’,其實是想表達‘去你的’。”
壓抑的基調讓人想起了《真探》(True Detective)第二季,它們有很多共同點,充滿壓迫性且毫無幽默感,出現了很多犯罪劇里慣有的老套臺詞。兩部劇都有一位生活在當地,固執己見的無能警長(“發生在我的小鎮,就是我的案子”),警長即是破案途中的絆腳石;沒人相信外地來的警探;熱愛狂飲閑聊的媽媽們;透露著嫌疑犯氣質的角色最后只是個幌子。這些設定實在是太老套了,劇情推動過程還那么漫長。弗琳的原著小說僅有254頁,迷你劇有整整八個小時(我看完了其中四個小時),所以肯定會注水拖延時間,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
亞當斯是很優秀的演員,這個角色打破了她以往的形象。但是卡蜜兒過于自閉和警戒,很難引起共鳴。(劇里大多數角色都很麻木,可能風口鎮的自來水里摻了情緒鎮定劑吧。)
配角的表現也很出色,克拉克森飾演迷人又脆弱的阿朵拉,一舉一動都帶著一絲無聲的憂傷。伊萊扎·斯坎倫(Eliza Scanlen)飾演卡蜜兒同母異父的妹妹艾瑪(Amma),在家里她為了母親打扮得像一個精致的洋娃娃,另一面的她則穿著超短褲和輪滑鞋在風口鎮肆無忌憚地玩耍。這三個角色便是《利器》最大的看點,“完美”的小女孩成長為復雜凌亂的女人。
瓦雷導演在《大小謊言》中成功地拍出了復雜凌亂的成年女性生活,他擅長用獨特的細節講述故事,生動地給觀眾展示了一個慢節奏生活的小鎮。但是《利器》的中心懸念幾乎沒有任何戲劇性的爆點,觀眾真的只能專注于那些小細節了。
沒有爆點并不一定是致命缺陷——看《大小謊言》時我根本不在意誰殺了誰——前提是角色的情感沖突足夠吸引人。然而我不太確定《利器》是否有那么吸引人。
無論如何,我還是會把《利器》追完,里面有不少有趣的元素,攝影和表演藝術感十足。不過考慮到這么強大的陣容搭配暢銷小說,我止不住地感到失望。
原文來自TVLine資深編輯Dave Nemetz,他最終給予該劇B-的評價。
《利器》正在HBO熱播中,每周一更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