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北漂能讓你認同嗎?
《北京女子圖鑒》改編自去年大火的日劇《東京女子圖鑒》,在具體內容上,它做了大力度的本土化改造,在劇情上十分接地氣,許多細節和橋段都非常現實,讓許多人感同身受,不過它透露出來的價值觀也引起爭議。
劇中,2008年,四川人陳可(戚薇飾)從大學本科畢業,因為不想過著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放棄在老家當公務員的穩定工作,來到北京闖蕩。但接下來的殘酷現實給她帶來一連串迎頭打擊,學歷、經驗不足,見識、資源欠缺,都導致她在北京的打拼舉步維艱。
她和高中同學住在陰暗的地下室,兩人擠在一張窄床上;面試時,她不得不把月薪要求從6000元一路降到“隨你們定”;大冬天深夜里,她被趕出門,手里只有一塊錢,只能買半根玉米;為了有錢買自己渴望了很久的包,都要特地辦一張信用卡。
這些場景讓無數離家在外打拼的觀眾產生強烈共鳴,認為這些臺詞說出了心聲,自己從“陳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實際上也是這部戲的初始評分超過7分的主要原因。表演上,戚薇演繹起20多歲的小姑娘并沒有違和感,其顏值、體形貼合人物,能精準把握角色的心路歷程,細節上的呈現也算細膩,為演員自身贏得了好評。
然而,它表達的價值觀引起爭議。比如她入職、跳槽、改善生活靠的并不是自己的真正實力,而是非正面能量:愛慕虛榮、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利用他人,又比如“物化女性”,這些在其他女性角色身上也得到了體現。而且陳可一路獲得了各種男人的幫助,這讓人感嘆:難道女人的強大,就不能離開男人?對此,真正憑借自己的奮斗、腳踏實地的觀眾都表示無法認同。
這些國產女性題材劇勵志嗎?
不只是《北京女子圖鑒》價值觀存疑,此前熱播的其他女性勵志劇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去年的爆款劇《我的前半生》,講述中年家庭主婦羅子君離婚之后,從零開始學習、進入職場,最終自我成長、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這時候的她十多年沒上過班,除了會哄老公、照顧孩子,就是一枚正宗的職場小白。她既想自強,又夢幻著上演王子灰姑娘的故事,心里太矛盾。而且價值觀也有偏差,有觀眾很直白地指出這部戲的誤區:“女人花男人錢是理所應當的,沒本事的女人才去上班討飯吃;女人要時刻要盯緊男人,小心他們偷吃;失婚了也不怕,有閨蜜一路加持;被別人搶走丈夫不怕,可以去介入別人的感情,何況對方還是一直幫自己的閨蜜;失婚后宣布勝利的方式是從一個多金的男人到另一個更加多金的男人。”
熱播劇《歡樂頌》系列也引來了類似質疑,如果說它第一季還有對社會的真切觸感,第二季就更多呈現童話故事,對女人來說,最好的歸宿是“找個好男人嫁了”,這個男人最好是多金、忠犬系、隨叫隨到,哪怕他有直男癌和精英病也沒關系。樊勝美是一個妄圖釣上金龜婿來改變自身命運的人,覺得自己負責貌美如花,養家的責任全是男人的。邱瑩瑩一切以自己男人馬首是瞻,“他說的都是對的,他是金貴,而我是低下的,他是好人,我是賤人,我理應什么都聽他的,我男人有車有房工資還高,我最大的人生價值,就是嫁給了一個條件這么好的男人”。
看似活得最瀟灑的曲筱綃,也在以男人的價值標準衡量自我,愛上趙醫生,就為他放棄自我,一切都迎合他的審美和喜好,為他強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有人表示不認可,“原本是旗鼓相當,各有所長的一段感情,可是我們卻只看到曲筱綃的自卑和惶恐,只因為她是個主動追求的女孩子?難道在作者和編劇眼中,只要是男人,就天然帶有優勢,值得被崇拜、被仰望、被追隨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