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過后,有意角逐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島內政治人物,紛紛籌劃或啟動赴美“面試”行程,前新北市長朱立倫“搶頭香”,已于2月14日赴美,臺北市長柯文哲、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臺“立法機構”前負責人王金平等人也計劃今年上半年赴美。而表態爭取連任的蔡英文,則可能借“出訪友邦”之機實現“過境”美國,接受美國“面試”。
臺灣這些有意拼“大位”的政治人物,為何都要爭相赴美“面試”?“面試”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對其選舉又有多大影響?島內美臺關系專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陳一新及臺灣戰略學會榮譽理事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昆義,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
1赴美成慣例只有洪秀柱拒絕
赴美“面試”是島內政治人物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必須程序”與“必要入場券”嗎?
對此,陳一新表示,199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首次直選,時為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開啟選前赴美“面試”模式。往后歷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都相當重視訪美行程,除非身份問題,否則一般情況下都會親身前往,即使不能去,也會派遣最信任的人代往。這種選前赴美“面試”的模式幾乎成為美臺間“不成文的默契”與“慣例”,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曾如此操作。
日前,陳水扁在臉書上說,以他過去經驗,選前去美國都是“迷信、搞花絮,不是候選人該走的路”。可事實上,陳水扁1999年獲民進黨推舉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后,據說華府當時不放心他的兩岸關系立場,陳水扁當年遂赴美“面試”,交代自己的政見。
馬英九也說自己“兩次選都沒去(美國)”,但陳一新指出“這說法不對”。馬英九第一次準備參選前,其實已于2006年3月訪問了美國,成為正式候選人后,又派副手搭檔蕭萬長與身邊最重要智囊人物蘇起再次赴美“面試”;第二次參選,他因具臺灣地區領導人身份,去不了美國,馬英九選前則派出自己的心腹代表、選戰操盤手金溥聰赴美溝通,希望獲得美國支持。
陳一新說,“無論藍綠候選人,選前基本都會去抱美國大腿。我印象中,唯一一個特例,就是洪秀柱,她真沒去也沒派代表去美國。”
洪秀柱成為2016年國民黨籍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時,時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曾建議洪秀柱訪美,但洪秀柱當時公開表示,“訪美并非必要。到華盛頓,其實我心里的排斥感很重。”“換柱”之后,朱立倫作為國民黨候選人,隨后即赴美“面試”。
2兩岸政策成必考題“親美反陸”非安定之道
為何臺灣政治人物參選“大位”如此重視訪美?
“臺當局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依靠美國支撐,包括軍事、經貿以及所謂‘國際參與’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想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島內政治人物必須看美國臉色,沒美國信任,他們心里根本沒底。”王昆義說,由于美臺間的“特殊關系”,在臺灣大多數政治人物眼里,對美政策優先于兩岸政策。他們訪美,一方面當然是向島內選民展示所謂的“外交能力”“國際視野”,但更重要的是希望獲得美國高規格接待,能見到華府更高層級的政治人物,以營造“獲得華府信任”的輿論。
臺灣從“兩蔣”時期開始與美國政府的關系就相當密切,而臺美之間的這種微妙關系,也使得臺灣選舉時,島內一些民眾較青睞能得到華府信任的政治人物和選舉政見。因此,臺灣輿論認為,島內政治人物訪美,其實是選戰中“出口轉內銷”的策略。
至于美國對臺灣政治人物的“面試”內容,陳一新認為,“美國關鍵是看你是否夠格、夠分量,是否符合美國利益。”臺灣政治人物赴美雖然包括經濟領域的政見也會向美“交待”,但重點說明的還是兩岸關系、臺美關系及東亞安全等政見,畢竟,美國一直把臺灣視為其東亞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更把臺灣作為牽制中國大陸的重要籌碼。
王昆義也表示,臺灣政治人物選前赴美“面試”的最主要內容是兩岸政策與臺美政策。“由于‘以臺制中’需要,美國不喜歡臺灣參選人立場太親近大陸;同樣,臺海局勢嚴重沖突而導致失控也不符合美國利益,因此,美國也不喜歡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在‘臺獨’立場上走得太遠。像陳水扁后期不甩美國,大動作操弄‘臺獨’議題導致臺海局勢高度緊張,結果很快就被美國拋棄,被批為‘麻煩制造者’。”
王昆義同時表示,美國“面試”的內容會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而微調。“目前中美關系因為貿易摩擦而緊張,這個時間點,美國或許會希望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的兩岸政策更強硬一些,更站在美國一邊施壓中國大陸。”
不過,有臺灣媒體評論,美國雖然對臺灣非常重要,但隨著中國大陸實力的迅速崛起,臺灣更需要合理、安定、良性的兩岸環境,才能維護生存發展的機會。民進黨當局單一依賴美國、敵對中國大陸,絕非臺灣安定繁榮之道。
3美國初期兩邊押注關鍵時間“選擇性出手”
美國對于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官方表面上往往會聲稱“美國不會偏好臺灣的特定候選人或政黨,美國政府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但實際上,其影響和插手臺灣選舉早已路人皆知。“通過‘面試’來評估支持誰出來初選,支持藍還是支持綠,這是美國插手臺灣選舉的非正式運作模式。”王昆義說,美方往往會主動向正式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招手訪美,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掌控臺灣。
有評論認為,美國初期表示“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其實是“兩邊押注”的手法;但隨著臺灣選舉情勢的變化,美國往往在關鍵時刻尤其是觸及美國利益時會“選擇性出手”。
陳一新表示,美國在“面試”臺灣政治人物時釋放“喜惡偏好”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安排接待的規格與層級;二是通過相應方與管道“放話”或“傳話”。“這次想拼2020的臺灣政治人物很多,誰更受美國青睞,赴美‘面試’獲什么規格接待就是個重要觀察指標。”
陳一新舉例,由于不滿陳水扁后期不斷“沖撞”導致臺海局勢緊張,2006年馬英九訪美時,美國最高規格安排了時任常務副國務卿佐立克及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柯羅契等官員與馬會面,并肯定馬英九的兩岸政策。
相較之下,2011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訪美,美國對蔡英文“臺灣共識”的兩岸政策不放心,因此,蔡前腳剛離開華府,美國政府當天就透過英國《金融時報》放話稱,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還沒準備好,美國“有理由懷疑她是否有意愿,且有能力維持近年來區域所享有的兩岸關系穩定”。“蔡英文嚇得馬上派吳釗燮任民進黨的‘駐美代表’進行補救溝通,但無濟于事,2012年蔡英文也敗選。”蔡英文第二次參選時提出“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于2015年6月訪美時,美國則派出副國務卿布林肯與其會面。
導報記者吳生林文/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