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九合一”選舉已落幕,民進黨大敗,連執政20年的“老巢”高雄市也“綠地”變“藍天”,由光頭“賣菜郎”韓國瑜當選新一任市長。島內眾多分析均指出,選舉結果說明臺灣選民對民進黨太失望,因為這些年島內基層生計被搞得一團糟,人民希望改善民生經濟的強烈愿望沒有得到正視,所以民怨很大,他們用選票做出了決定。
看到問題也愿意去解決問題的韓國瑜,高舉“拼經濟”大旗,聲稱要讓高雄“人進得來、東西賣得出去、一起發大財”,還自比“孫悟空大鬧天宮要大干一場”。一時,“韓流”席卷全臺。如今選民選擇了他,下月25日,他也將正式上任。正在緊鑼密鼓籌組高雄市政府行政團隊的他,未來會如何“大干一場”帶領高雄老百姓“發大財”,備受關注。昨日,導報記者采訪了島內多位知名經濟學者,一起來聽聽他們對韓國瑜的建議。
“韓流效應”島內財團投資高雄意愿高
“又老又窮!”韓國瑜選前一語戳破民進黨高雄執政神話,也令島內輿論嘩然。他列舉數字稱,高雄幾十萬年輕人“北漂”到臺北求生存;高雄市負債3000億元(新臺幣,下同),名列全臺縣市首位,“明明百姓過得很苦”,政治人物卻用面具騙人,這樣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于是,他在選戰中推出“解決問題”影片,聲稱要對高雄經濟出重拳、出猛拳,并公布14項政見,要把高雄打造成“全臺首富”。“拼經濟,我們玩真的!”在選前,韓國瑜曾提政見表示將邀臺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投資高雄,希望能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而就在選后的第二天,他就透過韓國瑜競選首席顧問、前高雄縣長楊秋興與郭臺銘通上了電話,力邀鴻海集團加碼投資高雄。韓國瑜稱,郭臺銘展現出高度興趣,表示會來高雄調查研究。這速度讓臺灣網友紛紛點贊。
26日,韓國瑜開臉書直播向高雄市民報喜,稱最少有10家公司希望來高雄投資,有些是在臺北或新北要搬到高雄,有些是要擴大投資。到了28日,韓國瑜又報告說,臺灣商業總會愿意帶200家企業到高雄考察、上市柜公司要把總部遷到高雄,甚至有一家高科技公司原本要在新竹投資,現在也想到高雄尋找一萬坪(1坪約為3.3平方米)土地來蓋廠。
根據臺媒報道,隨著“韓流效應”持續,這些天島內不少財團也已經表態看好高雄,將加大在高雄投資力度。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前天就表示,絕對加碼投資高雄,而且投資額會很多。而島內鋼鐵業巨頭義聯集團也表示,愿意跟著韓國瑜發“觀光財”,加碼投資義大世界水樂園210億元。還有被動元件龍頭廠國巨也表示,會繼續投資高雄,未來三年將砸下百億。此外,也有不少財團看好高雄樓市,臺灣“中鋼”表示,將在高雄亞洲新灣區進推出“欣灣時代”大樓住宅,預計下月開賣,此為臺灣“中鋼”首度跨足房地產市場,表現備受外界關注。據悉,臺灣還有兩大建商表態明年也要在高雄推出開發案400億元。
高雄要“發大財”拼觀光經濟是最好起點
說起高雄經濟,臺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昨日對導報記者說,他年輕的時候在高雄當過兵,那個時候還是相當熱鬧的,現在再去就覺得相當蕭條,很多店面都關門了,沒有什么客人。他說,民進黨在高雄市執政20年、原高雄縣執政30年,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真正接地氣,進入到民間去;另外,高雄產業外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導致工人失業;這些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民進黨敗選的重要原因。
韓國瑜表態要“人進得來、東西賣得出去、一起發大財”,高孔廉說,人進來就是指大陸觀光客愿到高雄旅游、消費。對此,他認為,臺當局現在限制大陸官員來臺,但是大陸民間對臺灣還是很有興趣的,臺灣人民應該展現出熱情好客的精神,這樣大陸游客自然而然就愿意來了。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瑜拼經濟最重要、最關鍵的是,他講出了承認“九二共識”,“通關密語”一講,將會得到大陸方面的善意回應,近日就有消息指出有陸客團開始籌劃到高雄來。林建甫認為,高雄要“發大財”,拼觀光經濟是一個最好的起點。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臺灣學者、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謝金河對導報記者說,高雄很多的農民、漁民長期以來因為農漁產品賣不出去,觀光客又不來,高雄民眾在生計上受到很大的創傷,因此民怨很深,所以借選舉這個機會把民進黨換掉。此次韓國瑜卷起旋風,他已清楚告訴臺灣民眾,他要走融入大陸的路線,而吸引大陸觀光客的到來是他拼經濟的“基本盤”,也是他讓高雄“發大財”的開始。
轉型勢在必行打造“臺灣的新加坡”
高雄“人進得來”,然后呢?林建甫建議在產業經濟方面,高雄可以從服務業做起。他表示,高雄整個環境還是不錯,旅館夠多,馬路也夠寬,基本的旅游服務設備都有,觀光服務業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他并指出,臺灣義聯集團愿意加碼投資210億搞水上游樂園,就是看好陸客來高雄觀光前景。另據臺媒報道,已有高雄在地游覽車業者表示準備新增游覽車數量,迎接苦等已久的商機。
幫助銷售農漁產品也是韓國瑜的承諾之一。高孔廉表示,臺灣因為土地小,農業不能走大眾化,走的是精致農業,要把農產品品質提高。另外他說,過去臺灣農民銷售弄產品到大陸,因為是透過中間商,農民得到的利益不多,他建議可以設立一個平臺,讓兩岸民眾有更多的獲利。
對于有多家企業表態要投資高雄,高孔廉表示,以前加工出口那種產業很難再回來了,未來高雄要投入到高科技或者服務業,文創、數字經濟等應該有發展的空間。他也提到,臺灣的高科技人才還是不錯的,大陸企業可以來高雄設立研發中心聘用臺灣人才。
“高雄經濟轉型勢在必行!”林建甫指出,高雄有很好的天然資源,高雄港也是很好的港口,重工業、高污染的產業已經不適合高雄,產業都要轉型升級,高雄需要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未來高雄可以發展成什么樣?林建甫告訴導報記者,高雄可以新加坡為追趕目標,打造“臺灣的新加坡”。臺灣經濟學者馬凱也曾經說過,由于高雄港口在臺灣海峽位置比新加坡好,他樂觀預估,如果能承襲蕭萬長曾推出的“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建設亞太營運中心”政策,設立“自由貿易島”,一定能馬上引進外資活水,高雄變身為“臺灣的新加坡”并不難。
謝金河也指出,以前高雄是鋼鐵、石化等行業為主,污染嚴重,而這些年,高雄市容已經有了很大改善,未來高雄要在這種基礎上著力,引進來更多新的產業,讓這個“又老又窮”的城市發生新的蛻變。
導報記者林連金/文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