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賽季中超聯賽在外援政策方面進行了大變革,外援政策的變革無論對各家中超俱樂部還是球員自身來講,其影響都是巨大的。聯賽已經進行了了5輪,各隊主帥對本隊外援使用情況必然備受關注。據統計,截至中超聯賽第5輪,共有29名外援登場不足2場,更有12名外援至今未獲得亮相機會。
外援新政大解讀:抑制高價引援 激勵本土球員培養成主題
本賽季,足協針對外援政策進行了調整,具體內容為:“在2017賽季中超聯賽中,上場的外籍運動員(含亞足聯會員協會所屬運動員)為累計三人次。外籍運動員(含亞足聯會員協會所屬運動員)注冊、報名的規則、數量不變。”
這次新政的推行較之前相比,主要變化還是在外援登場方面。之前,每支球隊可以同時擁有“4+1”(即4名非亞洲籍球員和1名亞洲籍球員),同時上場為“3+1”(即3名非亞洲籍球員和1名亞洲籍球員)。新政推行之后,可以登場的外援累計為3人次,即整場比賽過程中最多只能有三人次的外援登場,與之前的政策相比,在外援使用上的限制還是比較明顯的。
足協此舉意在調節和限制各球隊高價引援,并將間接的調節了球員的過高收入,再配合U23新政策,足協更加希望各俱樂部能夠更大的投資青訓,也意在激勵各俱樂部加大對本土球員的培養。
而新政的突然發布,讓諸多已經幾乎完成外援引進的球隊瞬間變得尷尬,這一尷尬自然也就體現在了新賽季中超聯賽之中。
外援新政各隊情況分析:魯能大賺 蘇寧最虧
中超本賽季的外援新政對外援注冊數并未進行限制,依舊是5人,目前除魯能與蘇寧是4人外,其他球隊均為5人,但只是這1人的差距就可以幫俱樂部節省1名外援的轉會費和薪水,可以說是非常劃算的。有意思的是,蘇寧和魯能這兩支都擁有4名外援的俱樂部卻走向了兩個極端。
魯能雖然少注冊1名外援,但本賽季魯能還是能夠依靠合理的人員安排和戰術在5輪過后位列積分榜次席。蘇寧與魯能一樣,也少注冊1名外援,但蘇寧本賽季并不是多么走運,聯賽首輪,R馬開場便受傷,直至第5輪也未能登場,而特謝拉則是禁賽3場,崔龍洙只能派上洪正好和拉米雷斯2名外援,外援的缺陣使得蘇寧攻擊力大大削弱,更導致了蘇寧聯賽只打入3粒進球,排名倒數第2位,作為一支亞冠球隊,如果蘇寧擁有第5名外援的話,情況可能會好些。
不只是蘇寧吃了大虧,其他球隊高價引進的外援不能上場,對球隊來說損失也是巨大的。比如:北京國安1500萬歐元引進的西班牙前鋒索里亞諾,天津權健1050萬歐引進的權敬源,廣州恒大(俱樂部官方微博)4420萬歐引進的J馬丁內斯。
外援登場情況分析:12人至今未亮相 亞外成重災區
聯賽5輪過后,仍有29名外援登場次數較少,至于未能登場比賽的原因,大都是主教練的安排以及個人的狀態能否滿足比賽要求。當然,也有例外,蘇寧的特謝拉遭遇禁賽,而R馬丁內斯則是因為傷病無法登場。
不得不提的是,新賽季至今,仍有12名外援未獲得任何登場機會,這12人中有5名亞洲球員,3名歐洲球員,3名南美球員,1名非洲球員,這些球員轉會總額加一起估算值近6億,哪怕減去J馬所占的比重,也仍有近3億估值。另一方面,出場次數不多于2次的外援中也有7名亞洲球員。不難看出,外援新政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亞外,這5名仍未登場的亞洲球員里有3人來自韓國,1人來自澳洲,1人來自烏茲別克斯坦。
足協規定每場對外援的使用只有3人次,且不區分亞外和非亞外,但在足協的注冊名額中,又特別強調5名外援中來自非亞足聯會協所屬的球員不能超過4名。也就是說,如果不參加亞冠,那么亞外幾乎就是雞肋,就算上港的艾哈邁多夫的實力已經被廣泛認可,他仍不能逃離中超聯賽超級替補的角色。
上賽季的情況顯然要比本賽季好得多,上賽季上場為“3+1”,因此幾乎每支球隊的亞外都會穩坐球隊主力位置,而且第5外援也會得到替補登場的機會,本賽季新政的上場3人次政策無疑大大減少了外援的登場機會,尤其是亞洲外援。
“5選3”并非難題 合理安排外援成關鍵
對于目前的中超各隊來說,大部分球隊將僅有的3個外援名額都放在了攻擊線上,組成所謂的三叉戟,而本土球員大都來扮演防守和輔助進攻的角色,雖然本土球員水平有限,但結合U23新政,本土球員還是有了更多發展的空間。
相信從5名外援中選出3人登場作戰對主帥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而關鍵在于主帥如何選,如何搭配,在能夠使球員得到輪換休息的同時又能夠使球員保持良好的狀態才是關鍵。畢竟聯賽還有漫長的25輪要去踢,球隊也有可能經歷多線作戰,新政無疑對主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