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也不過是邊角余料
美國NBA選秀狀元,往往被各隊視為未來的建隊基石,譬如鄧肯、姚明、詹姆斯。而中國CBA選秀,所謂狀元,更多只是被當成邊角余料。
清楚了這一點,你就不會驚訝,內地的青年才俊都去哪兒了,為什么昨天的CBA選秀,竟然被港臺同胞包攬前三甲。
今年是CBA第三次組織選秀,20支球隊中,有10支從50名候選者中挑走了11人,另有一半球隊棄權。別看這個數據不夠亮眼,和過去相比,已經是跨越式的進步。要知道,頭兩屆加在一起,才9個人入選。
被CBA選中的幸運兒,未必就能像大家想的那樣,從此改變人生,日進斗金。首屆CBA選秀狀元方君磊,打了一個賽季總共上場兩分鐘,便解甲歸田,如今在長沙的一家新華書店上班。而去年的“秀才”中,場均拿到6分的胡瓏貿,已經算事業飛黃騰達,余下大多數,更多的共同語言不外乎是討論誰打醬油打得最溜,誰遞毛巾遞得最麻利。
在美國,校園籃球是NBA的根基,NBA本土球員幾乎都通過大學生參加選秀來完成輸送。中國籃球走的則是另一條路。各俱樂部或自辦或掛靠,都有自己的青訓梯隊。所以類似郭艾倫般的好苗子,俱樂部早就提前圈養。只有青年隊里前途難料的“邊緣人士”,各隊才會不怕肥水流到外人田,放出去與國內高校學生、港臺球員一起參加選秀。
可想而知,即便通過選秀的人,CBA球隊又肯付出多少心血培養?恐怕更多是抱著聊勝于無,刮刮彩票的態度。
CBA選秀,暫時還是雞肋。但如果哪一天,選秀若能從有益的補充變成重要組成部分,肯定不是壞事。畢竟對籃球、足球等大眾項目而言,選才面總是越廣,挖掘到天才的概率才越大。(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