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們回家!”6月14日上午10時許,從臺灣臺南到福建參加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十三次“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的蔡福隆一行來到寶蓋鎮桿頭村,受到市臺聯、寶蓋鎮相關人員,桿頭鄉親、石獅蔡氏宗親等各方的熱烈歡迎。20年前,蔡福隆在桿頭村找到了自己的根。
蔡福隆一行回到桿頭村,受到各方熱烈歡迎
“200多年前,我的祖先就是從這里出發,遷居臺南的。”回到祖籍地桿頭村,今年67歲的蔡福隆激動不已。2005年,他第一次回到桿頭村。20年過去了,再次回到原鄉,對于村里的每個角落,他依然印象深刻。
蔡福隆拿出隨身攜帶的族譜復印本,與大家分享他的尋根之路。“族譜上記載,我們遷居臺灣的一世祖出生于清朝雍正年間,落腳地就在臺南的五條港,至今已繁衍了十代。”蔡福隆介紹,其為第八代。
“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根的所在,要追根溯源、認祖歸宗。”蔡福隆說,基于這樣的初衷,年輕時他便迫切地想要尋找根之所在,并付諸行動。僅憑族譜上所記載的“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九都竿頭鄉土名西宅口”這條信息,他多方打聽,四處找尋,最終得知,“十九都竿頭鄉”即現在的寶蓋鎮桿頭村。2005年,蔡福隆聯系上了寶蓋鎮政府,并得到鎮村兩級的熱情幫助。
“我們20年不見了!”蔡福隆與桿頭村原支書施心洋再次見面,兩人一見如故。20年前,在施心洋帶路下,蔡福隆在桿頭村找到了自己的根。“這一帶就叫‘西宅口’了。”施心洋帶著蔡福隆一行走進村落。一看到村里標記有“西宅口”字樣的門牌、路名,蔡福隆趕緊拿出手機拍攝。“這就是族譜上記載的地名!”蔡福隆激動地說,兩地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先祖的墓碑上都會寫“古西”兩字。
“20年前,我爬上寶蓋山,親手撫摸姑嫂塔上的石頭。”蔡福隆清晰地記得曾經尋根之旅的一幕幕,他說,“相信,我的先祖肯定也摸過姑嫂塔上的石頭。”他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先祖,“您的后代回來了!”
20年前的尋根之旅,蔡福隆不僅內心激動,還有感動。讓他沒想到的是,其先祖遷居臺灣前給一戶鄰居的一句囑托,變成了一份延續了200多年的堅守。逢年過節祭祀先祖,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200多年前,蔡氏先祖離開家鄉時,交代蔡氏鄰里幫忙操辦祭祀先祖等事宜。”施心洋介紹,200多年來,這戶人家一代代人接力幫忙。“一句囑托一份堅守”,背后就是割舍不斷的“兩岸一家親”。
“我來到桿頭村才知道有這么一件事,內心非常感動!”蔡福隆說,一直以來,他始終把這份情牢記于心。
借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十三次“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契機,蔡福隆一行四人參加原鄉之旅活動。此行,他們又結識了更多的宗親。除了走訪桿頭村外,蔡福隆一行還走進蔡氏宗祠,與石獅蔡氏宗親進行深入交流、互動。“再次回鄉,倍感親切!希望今后大家的交流、互動能夠更加緊密。”蔡福隆說,此行也看到了石獅的變化之大。
(記者 林智杰 顏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