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西南側、濠江路與石獅大道交叉口東北側(金雞渠邊),兩棟紅磚古厝的外裝已進入尾聲,整體形貌已經清晰可見。這并不是簡單的無中生有,記者2月14日從國投集團園林建設公司獲悉,其實這是此前城西南片區以及城西一道路改造征遷中,石獅為做好傳統建筑風貌保護和活化利用,因而遷建至此的。
“這兩棟古厝,一棟是名人故居,另一棟整體工藝、雕花等較為精致,比較能體現閩南傳統建筑風貌,綜合多因素考慮,就選擇遷建到此。”園林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中,基本保持原有的規制,用料也取自原有古厝。項目自去年6月份進場,今年完工后還將推進周邊的綠化景觀提升,并對邊上都宮溪西岸的兩段游步道進行硬化提升,將這里打造為濕地公園內又一景觀節點。
這兩棟古厝的遷建,是石獅統籌做好城市改造更新與傳統風貌保護的又一案例。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無論是“住在石獅”工作方案還是“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方案,都明確要精致建設、做好古建的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
抓好古建保護利用,普查摸底是基礎。為此,在“5510”片區改造中,市住建局連同文體旅游局等部門,堅持普查走在前頭,先摸清、摸細、摸實底細,進行登記造冊,對涉及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等三類建筑的,予以分類認定,并分別提出保護處置方案。“哪些需要原址保護、哪些可以拆除、哪些構件需要保留,我們會組織有關各方一一提出意見。這也有助于后期片區開發建設時,做好古建的保護,留住傳統風貌和城市記憶。”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去年,石獅制定出臺了古建構件的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規定,對經批準擬拆遷的古建筑,及時組織開展古建構件收儲。此次遷建于濕地公園的兩棟古厝,正是充分利用原構件、材料,實現保存既有風格、達到遷移保護和利用的縮影。
保護好古建筑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守護百姓的鄉愁。“在此基礎上,后期我們也會根據實際需求做好古厝的活化利用。”園林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 康清輝 李榮鑫 通訊員 文升 家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