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獅,留心的市民會發現,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越發多元:要借閱圖書,越來越多的“百姓書房”、農家書屋開到了“家門口”;想悠游古厝,一批修繕如舊的私人古厝、故居免費向公眾敞開大門。藉由博物館等公共場地,更多的個人藏品、作品得以向大眾展示;借力民間力量自發創辦,一些文化場館、展館成為民眾增長文化知識、接受科普教育的好去處。
百姓日益多彩的文化生活“獲得感”,是石獅持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結出的碩果。當下,泉州正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如何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是個大課題。石獅創新性地通過吸收、整合、借力等方式,讓活躍的社會資源成為壯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極具石獅區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
吸收民間捐贈壯大文化服務力量
在玉湖社區居委會對面,在一眾石頭房襯托下,一座紅磚古大厝格外突出。硬山頂、燕尾脊、雕梁畫棟,十分精美。百年前,這里是石獅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的故居。百年后,王氏家族的存善后人重新修繕了這座古厝,形制規模修舊如舊。故居內還擺放有不少舊物、圖片,讓后人得以重溫王起沃當年造福鄉里的高風。
讓人感佩的是,本是私產的古厝修繕完成后,王起沃孫女王清照女士將其連同相關收藏品,全數捐贈給石獅市人民政府,并于2019年9月19日整體移交石獅市博物館,以“王起沃紀念館”的新貌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
古厝之名,不在其古,在其主人之志。如王清照女士在移交儀式上所說,之所以這么做,“除了以此緬懷先人造福桑梓的事跡,同時也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惠及更多子孫后代。”
紀念館開放后,玉湖社區、新湖中心小學等單位,已多次到此舉辦、開展相關的文化采風和社會實踐活動。平日里,也多有民眾慕名前往,在欣賞閩南傳統古大厝建筑風情的同時,也感受王起沃留下的“惟善為寶、讀書積德”的良好家風。
無償捐贈自有資源,助力豐富石獅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王起沃紀念館”不是孤例。在祥芝鎮,由民營企業萬祥集團出資建設的萬祥圖書館,同樣捐贈給市政府,并作為市圖書館分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借閱。“相關圖書可通借通還,在豐富鄉鎮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讓獅城的書香飄得更遠。”石獅市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借力其豐富的館藏資源、文化交流優勢及泉州市直名校辦學資源,石獅還以萬祥圖書館為平臺,設立“萬祥文教論壇”,不定期舉辦名家講堂,為地方政府、學校師生開講,在提升教師文化素養、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推動石獅文化教育事業持續繁榮。
整合社會資源增加文化服務供給
在石獅鳳凰城14號商廈2樓,是一家民營的文教綜合體-朗碩教育城在運營。在其中部區域,設有一處“為美讀書”區,里頭書籍種類齊全,閱讀環境優雅,堪稱一個“迷你圖書館”。和常規民營圖書館不同的是,這里的圖書資源并不對外售賣,但公眾卻可以免費借閱。在入口處還設有一臺電子借閱機,市民可以將圖書外借,并在市圖書館其他借閱平臺通借通還。
不要驚詫,這是因為它還有另一個身份,叫“百姓書房”。為持續豐富市民群眾的文娛生活,近年來,石獅不斷挖掘有條件的社會公共文化陣地,充分整合可資利用的資源,著力為老百姓搭建起“15分鐘閱讀圈”。這其中,朗碩教育城、朗旭圖書城、金星圖書城三家民營圖書館尤其值得一提。
“它們的模式又有所不同。”石獅市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朗碩教育城的“為美讀書”是企業免費提供閱讀場所,并根據政府部門要求進行裝修、派專職人員日常管理,政府則負責配送圖書、配套借閱設備,雙方合作共建,便捷民眾免費借閱。而朗旭和金星兩家,則是企業“一條龍”提供場所、管理和圖書,當然,市民到此可免費閱讀而不外借。
“僅這三家書城,向社會開放免費閱讀的圖書就多達30萬冊。而民營書城這樣做,也有助于帶動整個文教綜合體內其他業態的經營,實現政府、書城、社會三方共贏。”石獅市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類此模式,石獅已通過擴大、前移閱讀服務端口,打造出“百姓書房”20家,“百姓書房主題閱讀點”10家。
整合社會資源,共享文化服務,在石獅有著生動成功實踐的,不止“百姓書房”免費閱讀平臺。
“很多時候,個人想找公共場所辦個展覽、舉行演出,是要費用的。”石獅市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群眾更廣泛地參與文化建設,市博物館、文化館主動免費提供展覽場地,吸引文化、文藝愛好者前來舉辦專題藏品、作品展。2018年以來,駱于愷古典吉他演奏會、洪珊珊個人書藝篆刻展、“百姓記憶-中華姓氏現代雕塑藝術展”、“海絲情韻”蔡長泰楹聯詩詞書法作品展等石獅地域文化名人的演出和展覽相繼舉辦。通過政府提供平臺、民眾提供資源,讓老百姓得以在家門口享受更多的文化福祉。
借力民辦陣地豐富文化服務產品
在石獅,還有一些民辦文化陣地,因其資源、產品極具地方特色,成為石獅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
位于鴻山鎮的海峽漁文化博物館,是草根漁民自籌自辦的石獅首家民辦博物館。300多平方米的展廳里,展出近400件漁民自發收集的老舊漁具及其他相關物品,成為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漁船作業演變、老一輩漁民生產生活方式及其他鄉風民俗,更好傳承傳統漁文化的重要平臺。
雖然地處鄉村,但因其展品的特色,海峽漁文化博物館對外吸引力始終不減,并被列入“石獅市科普教育基地”“石獅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享受相應的補貼。據博物館館長邱國凹介紹,開館5年來,這里共接待海內外游客6萬多人,研學學生團隊上百個,至今仍是許多中小學及幼兒園出游、研學的首選。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另外兩個文化場館。位于靈秀鎮、由世茂集團投資5億元興建的“故宮海上絲綢之路館”,建筑面積達30447平方米,規劃有常設展廳-海上絲綢之路展,臨時展廳-故宮藏品異地展,以及展示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先生私人收藏的民間藏品展等。項目正進行外立面古建的精裝施工,預計2020年6月可對外開放。石獅市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借助這一文化“新地標”,既可豐富石獅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還有助于吸引更多周邊城市及海內外游客來到石獅,感受石獅的人文、中華的文明,帶動全域旅游的發展。
而位于湖濱街道的“楊孫西文化館”則系香江集團投資上億元興建,一期已建成,二期也進入尾聲。按傳統閩南古大厝風格建成的文化館里,收藏展示有著名華僑楊孫西先生多年精心收藏的書畫雕刻、紫檀家具、奇石擺件等藝術珍品,還有許多閩南傳統特色的生活器具,以及蘇州刺繡等紡織服飾精品,成為石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楊孫西先生的支持下,石獅南音名師施小蠻的小蠻南音樂團暨小蠻南音研習所也在此成立。“楊孫西文化館”和緊挨著的楊孫西祖厝“四端堂”,平時不時傳出裊裊南音樂曲聲,這里因此成為了研究、創作、傳承南音的活動場所。此外,每逢重要節日,這里也不時開展“家風”主題分享會、節慶文藝匯演等活動,極大豐富了周邊民眾的精神文娛生活。
石獅市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繼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后,石獅日前又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市、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既是文明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實踐的重要內容。在泉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的征程上,石獅充分挖掘民間資源,政府主動給力、社會積極助力,匯聚起壯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磅礴力量,“這既彰顯了這座城市包容奉獻的品格,也將讓石獅的公共文化服務更有韌性、更加有力。”(記者康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