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紅木、一把刻刀、一種熱情,加上一顆善于鉆研的心,追求了40年木雕手藝的邱金梭雕刻出一尊尊精美的木雕作品。日前,記者來到鴻山鎮東埔三村,尋訪邱金梭的木雕創作室,了解其與木雕的故事。
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屋子,裝滿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木雕成品或半成品,空氣中彌漫著木的清香。記者了解到,今年55歲的邱金梭,15歲時便開始在其父親的身旁學習雕刻手藝。幾十年的磨煉,讓他練就了好手藝。
記者得知,邱金梭的雕刻工藝高超,原來不僅是他父親的教導有功,還歸結于他本人的不斷進取學習。他自己摸索“比例”雕刻法,后來,他的作品非常傳神精致。邱金梭說,雕刻木雕要經過8道工序的精雕細琢才能完工,主要工序有繪畫、雕刻成粗坯、打磨、上油、上生漆、貼金箔,其中打磨、上油這兩道工序需反復進行3次以上。看起來簡單的木雕卻深藏著諸多“玄機”,讓人不得不佩服木雕匠的“雕刻精神”。
邱金梭告訴記者,他開始學雕刻工藝時怕出錯,不敢下刀,一直猶豫不決,一個木雕臉部的輪廓花費了近3個小時。“刻錯了,就會被父親訓導,一天刻8個多小時,整個人都精疲力竭了。”他回憶說。
邱金梭是其家族中唯一學習木雕工藝的,也是家族里第三代從事木雕的人。令他感到無奈的是,很少人愿意學木雕,他的子女也沒有繼承手藝的意愿,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是學藝周期長,見效周期也長,沒有足夠毅力的就堅持不了。(記者 劉巧麗 郭雅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