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前,泉州當地船廠能維修的最大船舶是3000噸,許多大型貨輪不得不由船公司雇拖輪拖到別的地方維修;現在,萬噸級貨輪已是基礎配置,每年有幾十艘30萬噸級油輪進出泉州港,而它們一旦出現故障,就能輕易在泉州當地找到維修廠。
據悉,石獅怡運、石獅通達、泉州船廠、豐澤新友聯等泉州當地海運船舶修造企業,已具備修理、改裝大型散貨船、集裝箱船、海洋工程船等能力,并能生產部分小噸位級船舶。特別是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及海西戰略的深入實施,海上貿易需求也隨之逐漸復蘇,這為航運業和船舶修造業轉型提升提供難得的戰略機遇。為此,泉州市積極推動船舶修造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打造海運船舶修造基地,以優質的服務、精湛的船舶修造技術和自主創新品牌吸引國際、國內進駐。
“泉州市擁有多項全國冠軍頭銜,比如石湖港是東南亞最大的石材集散中心,泉州港口第一次實現大陸與臺灣地區人員和貨物同時直接往來等等,這都為全市打造海運船舶修造基地奠定基礎。”泉州港口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放眼泉州全市周圍,泉州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30萬噸級油碼頭、石湖港太平洋集裝箱碼頭、南埔火電廠、LNG電廠、三安鋼鐵公司等企業星羅棋布,區域基礎配套日趨完善。同時,泉州當地已涌現出精準機械設備加工、裝飾材料等10多家與船廠相配套的工廠,船舶維修產業鏈正在逐漸形成。此外,泉州與世界各地的經貿與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以及泉州、石獅船舶修造業的不斷興起,進駐泉州、石獅轄區修造的海運船舶也逐年增多。據統計,2006年至今,先后進駐泉州轄區修造的海運船舶超過500艘次,有的船公司還與泉州、石獅船舶修造企業達成協議,每年定期前來維護保養。
“泉州船舶工業憑借雄厚的技術優勢和明顯的競爭優勢,緊跟市場走勢,摸索市場需求,大力開辟海洋工程船、駁船和拖輪等新領域,促進船舶修造業形成集聚之態、集群之勢。”石獅怡運船舶修造公司一負責人表示,泉州市積極鼓勵發展船舶配套產業,推動修造船業跨越式發展。而泉州市打造海運船舶修造基地的舉措,也必將帶動周邊各產業的發展,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為地方帶來豐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悉,按照目前的港口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泉州修船、造船產值每增加10億元,可至少帶動近1萬名修船工人就業。而作為船舶修造先鋒的石獅市,還有泉州海洋職業學院為整個泉州市打造船舶修造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記者 王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