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蘭,著名京劇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第23屆梅花獎獲得者,日前來泉州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藝術團“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
福建一帶,泉州是我最早到訪的城市。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事情,當時這里剛好在舉辦一場大型的綜合演出。來之前,我的內心挺忐忑,認為京劇在北方知名度高、傳播度廣,受眾也更多,但不確定在福建是否能同樣受歡迎。不過,到劇場后我發現這種擔心是多余的,現場觀眾人山人海,激情澎湃。我們在臺上表演時,觀眾們靜靜地聆聽,表演結束后,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我到很多地方演出過,也聽過很多掌聲,我聽得出來觀眾們掌聲里帶著真誠,是真心喜歡并享受京劇這門藝術,這讓我感到十分驚喜。
因此,這次得知有機會再次到泉州演出,我立刻答應,對這次行程十分期待。等到真正演出時,我發現雖然時間過去20多年,但泉州觀眾對我們的熱情有增無減。
我覺得戲曲都是有祖先的,不是舶來品。這個劇種或戲當年是怎么來的,老先生為什么這么創作,作為年輕演員首先要從根上把它的藝術養分吸收過來,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創作出觀眾愛看、愛聽的戲。因此,我認為對一個戲曲劇團或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劇種來說,一定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但是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要“萬變不離其宗”。你只有知道祖宗在哪,唱出來、念出來、演出來的必須要具有這個劇種或戲的特色,才能不敗不衰,才不會失去觀眾。
泉州這邊有梨園戲、高甲戲等本土劇種。老實說,以前這里的戲曲并沒有特別吸引我。但這幾年,我發現這些泉州本土劇種一直在出人出戲。南北方之間雖然有地域差,語言也有差別,但戲曲的表現形式是共通的。一個演員在臺上的表演功底,以及他平時的藝術修養和素養,都會在一出戲和戲中所扮演的人物身上呈現出來。戲曲藝術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就會吸引觀眾的眼球。舞臺上的舞美、演員以及唱腔等,都是戲曲藝術魅力的體現。
藝術無止境。戲曲這行,要讓老師、同行、觀眾都認可你、喜歡你創作的藝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想偷懶、走捷徑是行不通的,“唱、念、做、打”太講究太深奧,不拿出自己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一股子鉆勁兒,去投入、著魔,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的。任何一個演員,只有真正腳踏實地地學了、練了,總有一日會在臺上綻放自己的光彩。
我們那個年代相對比較傳統,文化沒有那么豐富多彩,大環境沒有那么活躍,干擾也沒那么多,加上家里管得嚴格,基本上都把大量的青春年華放在舞臺上。
我是屬于“笨鳥先飛”類型,自己覺得條件沒有多好,這反而是好事兒。我臉皮薄,害怕不如別人被老師批評,所以自我要求比較高,私下很用功,而恰恰是這樣成就了我自己。
時代不同,現在年輕演員有他們的優勢,比如各種媒體宣傳,成名有捷徑可走,但受到的干擾也多。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行都是靠手藝吃飯,騙不了人的。雖然你可能沒下那么多功夫,也可以獲得掌聲,但這個掌聲含金量很低,不會持久。
作為一個戲劇人、京劇傳承者,特別期待戲曲的未來,成為傳播自己民族藝術的重要平臺。出好戲,出好演員,不斷地培養更多的熱愛自己民族藝術的觀眾,戲曲就會迎來美好的春天。(記者許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