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詠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云南省玉溪市滇劇院院長,元宵前夕來泉州參加“名戲名家唱上元”展演。
泉州是有名的“戲曲之鄉”,藝術靈氣撲面而來。云南與泉州的反差很大,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泉州古老的文化底蘊很深厚,特別是傳統戲曲深受老百姓們喜愛,觀眾氛圍很好。感謝泉州搭建交流平臺,讓全國各地的優秀劇種同臺演出,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去年年底,因參加2018年新年戲曲晚會,與梨園戲領軍人物曾靜萍有10多天的相處時光,最后還同臺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對梨園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深深地為這一古老劇種著迷。當時梨園戲攜《董生與李氏》到場交流,這創新劇目根植梨園傳統,融入新時代觀眾審美觀念,受到全國戲劇界專家的好評,對當代戲劇創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出生在玉溪市一個滇劇世家,父親和母親均從事滇劇藝術,從出生第一天起,一聲聲絲弦、襄陽、胡琴的高歌低吟,一直伴隨我成長,滇劇成為生命中割舍不斷的情緣,給了我一方舞臺,讓生命可以在此盡情揮灑,絢麗綻放。
此次來泉交流,將滇劇介紹給泉州戲迷,贏得了掌聲和鮮花,這一種鼓勵與認同將更加堅定滇劇人前進的步伐。更為重要的是,在“戲曲之鄉”接觸了一批同行前輩和老藝人,他們深扎藝術土壤,熱愛自己的劇種,一輩子,一出戲,這就是文化自信。
再好的東西如果一成不變,跟時代是有距離的。滇劇有近300年的歷史,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不斷開拓創新,特別是近5年來,滇劇不斷闖入全國戲劇界的視野。例如大型滇劇《水莽草》,該劇是滇劇藝術傳承發展的一次嘗試,以小見大,演繹現代婆媳關系,并不是什么大題材,卻獲得不小的成功,不僅榮獲“五個一”工程獎,還三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現代創排新劇目,不能光是程式化的表演,一定要以刻畫人物為主,這樣才能打動觀眾的心靈。地方劇種創新,不一定要大題材、大制作和大人物,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特長進行創新發展,若不符合演帝王將相,可以創作小故事、小人物,同樣也能扣人心弦,贏得觀眾,擁有市場。比如滇劇,這幾年越來越注重藝術性,不斷注入現代舞臺上的美學觀念,不管是戲劇的節奏,還是演員刻畫人物,均力求“走心”。
我認為,現在地方劇種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的一定要有時代感,不能太老、太慢,要盡量與現代觀眾的審美節奏合拍。現代劇目創作題材選擇很關鍵,并不是所有當下的英模人物和地域的名人都能夠加以創作,成為優秀的戲劇作品,要進行充分考量。同時,還要考慮新劇目創作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帶出一批青年演員,能不能探索新的市場,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劇種才能可持續發展。(記者陳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