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中國國家畫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發起人。
真正好的藝術家永遠都是用自己的作品呈現當代問題,藝術不是要解決問題,但是藝術可以揭示問題,呈現問題,回答問題。中國的當代藝術作為伴隨改革開放應運而生的一個鮮活的藝術形態,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我的作品背后和今天的現實社會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我看來,繪畫就是一種表達方式,其他的內容、形式都只是載體,我癡迷于通過繪畫去表達內心世界和人生態度,從構圖、用筆用墨中吸收傳統與民間繪畫的優點,以個人的視角來關注生活和當下,也善于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樂觀、豁達、光明的東西。
我覺得,個人化的創作自由可以構成一個藝術事件,從個人的變化中,同樣可以覺察到一種歷史性的轉向。在我的作品中藍天、白云、鮮花的背景中混雜著手槍、昆蟲、飛禽等等各種沖突的元素,既荒謬又真實,既美好又殘酷。我是學版畫出身,一直期望在版畫上有所突破,版畫尤其是木刻,歷來適合制作小品,諸如書籍插圖之類。而我的版畫追求完整的獨幅創作,以及尺幅的巨大和視覺沖擊力。巨大而能持刀法的流暢自如,是木刻版畫的技術難題。我使用工業電鋸等工具,因此刀法顯得格外鋒利、強悍、霸道和氣派,迥異于傳統木刻刀的細膩和纖巧,而具有一種工業工具般的力度,正是這種工業工具帶給作品刀法的力度,使版畫作品迥異于油畫無筆觸感——使形象突出而不是油畫味道的突出,迥異于水墨畫的非筆墨性特性——淡然浪漫中的無奈,而版畫則把我體驗到的人生無奈無助感表現得更強烈。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從中國傳統的母題出發,挖掘出了當代藝術賴以生存的“反思性批判”的新內核。自此,在中國這片藝術土壤中,中國當代藝術家開始了以原創性的思維模式、多樣化的媒介,探索開拓出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這就是所謂的“中國性”當代藝術的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被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定義為“超當代”,由此,使得“中國性”與“當代性”之間,架起了一座融會貫通的橋梁。
“超當代”與“中國性”的概念闡釋為當地的藝術創作帶來新的途徑,希望我們的藝術家能夠在作品中使用更多元素和材料,使用更多的表達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們的時代。同時希望有更多的海內外藝術家來到泉州,感受閩南大地特有的文化,提取更多創作元素,豐富自身的創作靈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給泉州這座城市帶來新的活力。(記者曾廣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