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老年人非要帶孫子忙家務?我們該有自己的生活。”持有如此豁達生活態度的,是一位來自上海的73歲退休教師漆奶奶。據《東南早報》報道,今年2月底漆奶奶獨自一人來到泉州,與年輕人拼房拼車,大半個月時間都在泉州慢游。3月15日,在離開泉州數日后,漆奶奶在她的公眾號先后發表《說說泉州》《邂逅在泉州》兩篇文章,記錄在泉州的點滴時光,并推介泉州的風光和美食。
無獨有偶,不久前杭州一位名叫江濱的88歲老奶奶,賣房周游世界,玩微信、曬朋友圈的新聞也火爆了網絡,媒體評價其“比年輕人玩得還野,她有一顆18歲的心”。當我們都已習慣于將老人與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等詞語聯系在一起時,這些“非主流”老人則刷新了多數人對老年群體的既有認知。當他們作為媒體關注的少數個例展現在公眾面前時,大眾往往投之以獵奇的目光并報之以驚艷的贊賞。老人只是復制年輕人正常的生活狀態卻成了標新立異的“另類”,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還遠沒有成為社會的群像,而大眾對老年人的定義也還普遍處于一個狹隘的認知范疇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中國的家庭結構逐漸趨向小型化,家庭的重心也普遍向第三代傾斜,從鄉村的留守老人到城市里被稱之為“老漂族”的“流動老人”,無不是這一變化最生動的反映,他們也拼合成當今中國老年群體普遍的時代造像。從年輕時用心哺育下一代到年老時傾心看護第三代,上一代人的一生幾乎都被家庭生活所綁架,在他們為家庭付出畢生心力時,其內在的精神需求卻常常被忽視,在時代發展迅疾的腳步中,老年人也往往成了被遺落的孤獨群體。
2017年,國務院公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老齡化問題已是我們這代人無法回避的一個時代課題,對老年人而言,“老有所養”已不僅是物質上的簡單供給,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與心理上的深層贍養,而尊重老年人的情感世界與生活自主權則是“老有所養”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思想上對事物認識看法上的差異,到行為中把父母習慣性屏蔽在微信朋友圈之外,無不體現了當下中國家庭關系中厚厚的代際隔膜。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年輕一代更多是出于對上一代人的實際生活需求來維系親情關系,卻往往疏于情感的交流更遑論心靈的溝通,長此以往,彼此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這一切皆是緣于兩代人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邊界意識。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人生,理想狀態的家庭關系應該是既相互依存卻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共處時不侵占彼此的空間,分離時又相互牽掛。家庭成員之間唯有建立有界限的親密關系,方能各自安好并彼此成長。
在新聞報道中,漆奶奶在泉州游玩期間還每天向92歲的老母親匯報行程,她說今年夏天打算帶母親去一個鄉村常住,漆奶奶的日常生活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健康家庭范本。近年來,從青年的精神早衰到中年的心態油膩,精神氣質上的老齡化似乎成了一種社會共病,當我們過早地把人生變得暮氣沉沉、老氣橫秋時,也就無形中用消極的生活態度固化了自己的人生格局。漆奶奶豐富的晚年生活給了我們全新的啟示:只有老去的歲月,沒有老去的人生。年老不應成為人生的一個嘆詞,無論是對個人、家庭還是社會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把它寫成最圓滿的句號。(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