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小區里,常??梢钥吹竭@樣一幅景象,一輛輛滿是灰塵、破爛不堪的汽車、自行車、電動車被廢棄在角落里、便道上,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僵尸車”。這些被廢棄的“僵尸車”,礙眼又礙事,“僵”在那兒變成城市中的新型垃圾。
據東南早報報道,近日,記者走訪了泉州市區部分小區,發現存在“僵尸電動車”占據小區公共停車場現象,少的有幾十部,多則一兩百部。對于這些“僵尸電動車”,小區物業雖想盡辦法,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目前,本社東南早報聯合泉州市交警支隊、泉州市消防支隊、泉州市考評中心、泉州市物業管理協會、泉州市電動車協會開展“為小區清理‘僵尸車’”的活動,將組織廢品回收公司走進各個小區內,現場估價,回收“僵尸車”,為小區業主提供方便,破解小區“僵尸車”之患。
“僵尸車”影響小區環境、占用停車資源、存在安全隱患,然而處理起來,卻是“老大難”問題。小區物業很無奈,物業公司不是車主,不是執法部門,在沒有相關授權的情況下,擅自處理“僵尸車”沒有法律依據,只能發布倡議,期待業主配合解決。
近年來,我市在市區持續開展“僵尸車”集中清理整治行動,有關職能部門深入市區背街里巷、居民小區、花圃綠地等區域,對長期占用公共資源停放,無人維護、無人使用的廢棄機動車進行集中清理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當然,對“僵尸車”的清理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強化聯動管理,持續發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單獨一個部門可能很難徹底將它們清除。如果交管部門、消防部門、考評中心、街道社區和物業公司聯動,并從維護交通安全和公共權益的角度,完善“僵尸車”發現、處置、登記、追查和究責等制度,則能進一步為科學處置“僵尸車”提供依據。
如果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那么小區就是社會的縮影。近些年來,小區管理逐漸成為街道社會事務工作的重點之一。除了“僵尸車”問題之外,一些老舊小區整治也應引起重視。據本報日前報道,泉州一些老舊小區建設年代較早,受前期規劃局限、業主后期改造等影響,基礎設施配套存在先天不足。一些開放式小區甚至沒有物業管理,車輛經常亂停放,綠化、健身設施壞了也未能及時維修,這就需要真正建立起長效聯動管理機制。
“小區物業管理規范”被泉州市委、市政府列入泉州“XIN”行動首批十大項目之一,《泉州中心市區物業管理規范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也已于近期印發。方案從推動業委會建設、規范物業企業行為、推動老舊小區整治等多方面入手,為全市物業管理發展指明方向。
無論是小區的“僵尸車”問題,還是老舊小區整治問題,這些“僵局”要破解,都需要多方聯動。
首先要確立小區綜合管理是社會治理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觀念。小區作為居住的基本單元,社會化、市場化的物業管理必須與社會治理、城市管理相結合。破解小區綜合管理難題,關鍵是要建立健全綜合管理體制。其次要明確小區綜合管理中市場、社會、政府三駕馬車驅動的新體制。小區綜合管理,涵蓋了物業的經營服務、業主的自治管理、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管,必須相互聯動,各方主體各司其職,形成“屬地綜合管理,政府職能落地,市場監管到位,業主自治落實”的體制格局。第三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小區綜合管理良性發展的新規定,為小區實現綜合管理營造良好環境。除了完善基礎設施外,業主也要在“自己家園自己管理”的理念下,自覺承擔起維護小區設施、秩序的責任。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管理日趨精細化,只有多方參與、各盡其責,方能營造出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園。(林軒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