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三連”登上了微博熱搜。起因是,一博主發了一條莫言的名句,還特意艾特了莫言本人。尷尬的是,@莫言轉發并回復“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這是誰寫的”。網友見狀,紛紛把各自從網上看到的來自莫言的“傳說之作”拿來,莫言哭笑不得地接連三次否認,“莫言三連”就是這么來的。
被偽造的名人名言套在頭上,不僅僅是莫言。偽造的名人名言,從柏拉圖到莎士比亞,從孔子到白巖松,古今中外,一應俱全。韓寒曾這樣對白巖松說:“白巖松先生,你我就占了網上一半的語錄,我知道很多話不是你說的,因為很多話也不是我說的。”這些年網上流傳著太多假借“白巖松”之名的言論和語錄,以至于白巖松要在新書封面上寫這樣一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里所有的話,都是我說的。”假名人名言的泛濫,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文化癥候。這引人深思:為何假名人名言何其多?其流行的社會心理是什么?又該引起我們怎樣的警覺?
追溯起來,利用名人的名氣傳播假的名言,并不是微博微信時代的產物,它其實是古代就有的“傳統”。中國社會自古就有一種圣賢崇拜,那些在思想文化等領域中造詣比較高、影響力比較大的人,很容易就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即便是孔孟,也常把自己的思想假托古代圣賢,所謂“法先王”“言必稱堯舜”,后來這還成了儒家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崇拜名人的心理,其實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于,現代社會偽造名人名言之風,與古代的假托圣賢,還是有所差別的。一方面,現代社會的名人崇拜風氣有增無減,并且人們對名人的定義,也隨著整個社會的主流風氣不斷變化,一個社會崇尚什么,擁有什么的人就是名人。時下,可以稱為名人的不僅僅是孔孟這樣的圣賢;也包括公共空間中良莠不齊的意見領袖,比如白巖松、韓寒;以及在經濟財富上的成功人士,比如王健林、馬云、王思聰。許多人從“崇拜名人”,走向了“唯名人是從”的盲從,無論他說什么,都是對的,是不必懷疑的;他是否是真圣賢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個名人。
另一方面,你看康有為假托圣人之名為維新辯護寫了《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好歹是有理有節有章有法。但時下的假名人名言,卻多是粗制濫造的“心靈雞湯”,它是一種思維的懈怠和懶惰。并且,因為古代寫作的人比較少,傳播也不容易,假托除了給后代人考據造成困難外,并沒有什么太可怕的危害。但時下微博微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當虛假淺薄的消息泛濫成災,公共空間就會烏煙瘴氣,人們接收到的信息質量將越來越糟糕,我們也會越來越“笨”。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營銷號正源源不斷地往市場上輸送各種低劣的假名人名言,因為通過名人效應,可以博取更多網友的點擊和關注,最終將流量轉化為對商品或廣告的關注度,并獲取利潤。可以這么說,時下假名人名言的本質,已經與假托圣賢沒有什么關系了,它其實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文化造假,是對個體思想和精神的一種污染和戕害,是對名人名譽的侵害,也是對文化的褻瀆。
魯迅說,想要成為一個思想獨立和人格獨立的人,或許可以從辨別并抵制假名人名言開始。艾薇兒說,這不是魯迅說的。莫言說,這是我說的。聰明的讀者,這究竟是誰說的呢?(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