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漸寒,群芳卸妝,而小區(qū)庭院四周的鐵柵欄上,扁豆依舊斗篷一樣匍匐在圍柵上,葳蕤的枝葉間,一簇簇扁豆花,淡淡的粉,瑩瑩的紫,蛺蝶一樣,綴著晨露,俏對秋陽,明媚著秋的詩行,婉約著秋的韻腳。
小區(qū)里大多數(shù)人家都是從農(nóng)村搬遷而來,對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小區(qū)里土地珍貴,不少人家便見縫插針在院墻邊種些花草,花不名貴,草也廉價,夏秋更多的就是這扁豆、絲瓜。不但能吃到時令鮮蔬,還能讓人懷念那美妙的鄉(xiāng)村風光。記得暮春,妻子靠著院墻種下了扁豆籽。澆水施肥,看著它們發(fā)芽,長出第一片葉子,長出藤蔓,爬到圍欄上,遠遠看去,就像一堵綠色的籬笆墻,詩意的田園氣息撲面而來。整個夏季,應和著烈日的喧囂,扁豆只是蓬勃地綠著葉子,卻遲遲沒有開花。立秋涼意的風一吹,扁豆好似猛然間睡醒過來,綠葉間便綻放出一簇簇、一片片鮮艷奪目的花。花朵吮吸著秋露,擠擠挨挨,俊秀芬芳,一掃秋天的蕭瑟和寂寥。嬌柔艷麗的花瓣,散發(fā)出縷縷淡淡的馨香,引來無數(shù)蜂蝶追逐、嬉戲。有時我湊近小小的扁豆花,深深地吸上一口,清爽而透人肺腑。妻許是有意為之吧,五六根扁豆藤,有的開紫花、有的開白花,紫色的花結紫扁豆,白色的花結白扁豆,花褪去,豆初成,或紫或白,彎月一般,煞是可人。每天早晨或傍晚,妻手挎小竹籃采摘扁豆。善廚的妻能用扁豆做出多種花樣,或清燜扁豆,或扁豆炒雞蛋,或煮肉丁扁豆飯、汆絲瓜扁豆湯……肉丁扁豆飯最好吃。妻把焯好洗凈的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丁狀條肉。放進鍋里爆炒,后把扁豆倒進鍋里和肉一起煸炒,炒至8成熟時,將淘好的米加入鍋內(nèi),同時放些生姜。飯熟,扁豆也熟了。用小碗裝了,放點味精,再拌點蒜泥,滴兩滴香油,吃一口滿嘴生香,回味無窮,就像平凡的日子幽香綿長。
工作之余,我喜歡坐在扁豆花架下看書,讀鄭板橋的對聯(lián):“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感覺這詩道出了扁豆花醉于秋風的盛況。也讀到一則關于扁豆的逸聞。清代有個叫方南塘的人,游宦在外面已久,一日接到家中老妻的來信,信中說,家中扁豆花開了。他驀然被撥動心弦,隨即作詩:“編茅已蓋床頭漏,扁豆初開屋角花。舊布衣裳新米粥,為誰留滯在天涯。”多情的方南塘,用“舊衣、新米、扁豆花”詮釋了家的溫馨。
清朝學者查學禮詩云:“碧水迢迢漾淺沙,幾叢修竹野人家。最憐秋滿疏籬外,帶雨斜開扁豆花。”滿架秋風扁豆花,讓我們這些從田野茅舍里走出來的人始終不忘鄉(xiāng)土,不忘物候,更不忘農(nóng)人。
秋意已濃,滿架扁豆花依然繁茂,這綠意婆娑的扁豆藤葉和賞心悅目的花兒,將秋天渲染得格外濃烈。秋光里,有了扁豆花芳香的濡染,心靈便變得更加寧靜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