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成了當下中國最大的社會變量。由這一變量引發的新傳播技術,給中國的傳播格局帶來了深廣影響,改變了中國媒體的結構版圖以及運行邏輯。在互聯網杠桿撬動的全方位巨變面前,在網絡空間海量“流動性”面前,在瞬息萬變的技術、市場以及日常場景面前,我們變得力不從心了。新傳播技術引致的不確定性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一是技術“活性”帶來的不確定性。技術“活性”是指技術的解放功能。每一次技術突破所釋放出的“破窗”能量,會讓人們獲得新的行動空間,也會帶來新的缺陷和無力。這在互聯網引爆的新傳播技術中,表現得十分充分,互聯網技術所釋放的天量級的效能,也釋放出遠超我們智慧極限所能承受的不確定性。
二是網民行為的不確定性。人類行為充滿了不確定性,尤其是集群行為的不確定性甚大。原因在于人對自身行為既不是完全無知,由于行為主體掌握的信息不充分,無法做出周全的判斷,造成了行為的不確定性。互聯網突破了時間、空間以及線下社會關系的束縛,人的行為自由度更大了,不確定性更大。
三是市場的不確定性。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今,互聯網釜底抽薪,對市場進行再組織,帶來新的不確定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市場的不確定性馬不停蹄地被刷新,給每一位身處市場激流的泅渡者帶來了挑戰。
四是人為干預的不確定性。網絡技術帶來空前的“破繭效應”和“破窗效應”,突破了人的行動對時間、空間實在性的依附,顛覆了傳統社會關系,實現了社會關系再造,“網絡社會”迅速崛起。新媒體賦權使曾經那些遠在傳播權力之外的“沉默的大多數”獲得了空前的權力。在線下社會空間得不到的自由和權力,會轉向網絡空間尋找替代性補償。原先由傳統社會關系和權力邏輯規定的人的行為,獲得了空前的解放,網民表達自由度激增,行為空間得到了大幅度拓展,行為的不確定驟然升級,系統“失控”的風險也更大。
五是科學認知的不確定性。互聯網技術刺激了知識的激增和信息的無序擴張,而人的認知能力并沒有匹配性的增長。基于超負荷信息概括的科學認知,不確定性會驟然升級。大數據理論與技術雖在努力解決認知和管理復雜性難題,但不能解決信息超載帶來的認知不確定性問題。
如何在現有認知和行為局限性下,獲得對不確定性的最大程度理解與控制,顯得尤為迫切。筆者認為,理解和控制這種不確定性,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發力:
首先,跟進技術進化節奏,洞察技術演化規律。互聯網技術進化不是沿著線性邏輯推進,而是網狀展開,有技術無政府主義的趨勢,因此,把握互聯網技術演化規律就顯得特別困難。與此同時,也要對技術保持必要的戒心,警惕對技術的過度迷信,比如,須謹慎對大數據、人工智能乃至“算法”的迷思。
其次,洞察互聯網語境下的市場邏輯,互聯網語境下的市場邏輯涉及的關聯變量甚多,引致市場不確定性的激增,需要在實踐和理論上掌握關聯變量的關系邏輯,探尋不確定背后的隱性機理。
再次,洞察網民的行為邏輯,減少人為干預的盲目性。在網絡空間,網民行為受到其他行為主體的影響和牽絆甚多,其中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撲朔迷離。揭示網民聚眾行為的內在機理和奧秘,其難度超出想象。但是,求解網民“集體行動的邏輯”并非不可能。因此,這需要多學科的合力作為,眼下,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才剛剛啟程。在大片的未知領域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和掌握之前,人為干預的盲目性在所難免,由此引發的風險也不可能杜絕。
(作者系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原題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濤甫:有效應對新傳播技術引發的不確定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