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愛火鍋”該公布嗎(各抒己見)
王 政
“某某車主愛火鍋,某某車主愛美容,某某車主偏好洗浴場所……”春節前,朋友圈被一則大數據分析刷屏,節日期間,不少“躺槍”的車主甚至成了親朋好友打趣的對象。
其實,這則由國內某數字地圖公司發布的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不僅有一線城市擁堵趨勢、交通流量規律,還有道路規劃優秀城市、不合理城市前十名榜單等。可惜,上述信息并未得到廣泛傳播,倒是對豪華汽車品牌車主用車習慣的分析,因“洗浴場所”一詞而傳開。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位置信息、消費記錄、銀行賬單、網頁瀏覽記錄……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記錄下來。而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已經成為大數據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有預測稱,2015年人類創造的數據中只有不到一成被分析,而在未來30年里,自動人工智能軟件將可以從巨量動態數據中識別并提取出有關聯的信息,不僅將帶來超級個性化營銷,普通人甚至也將掌握數據分析能力。
不過,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并非一片坦途。當前,政府、企業雖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源,但開放共享程度卻很低。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雖然讓個人數據的收集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用戶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甚至是對數據搜集的抵觸情緒也在增強。如何沖破這個怪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