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直著上,固然路途短,但風險大,最合適的途徑是走盤山路
每到霧霾天氣,輿論場就充滿了戲謔、哀愁、怨氣乃至憤怒。有人呼吁政府對霧霾治理進行積極表態,甚至有人說要賣房子逃離北京乃至移民。
有這些情緒在所難免,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的。家里老人跟我說過,她小時候,天很藍、水很清。但是,那時的生活,她可真是不想再過了:6歲趕上三年困難時期,餓肚子;16歲時文化大革命還在進行,沒學上;孩子剛上小學,她得了肺結核,差點兒拍了遺照。而今天,她愁的是“三高”,怨的是體重。
中國僅用一代人的工夫,就實現了民生福祉的大提升。這些年,我們的醫療衛生事業進步了多少?消費市場活躍了多少?高速鐵路修了多少?貧困人口減少了多少?90后已經不能理解老一輩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行為了。
問題當然也不少,看病難、假貨多、擁堵煩……而這些恰恰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是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比如霧霾問題,脫貧攻堅地區或許沒有霧霾,但是那里的貧困民眾開心嗎?民生問題是有優先順序的,是一個需求的金字塔。
有些人之所以感覺政府治理環境不力,很大程度是對比得來的印象。發達的資訊讓人們可以輕易放眼全球,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心又造成選擇性忽視,往往一看到人家的藍天白云就光顧著自慚形穢,而放棄了深究背后的原因。知乎上有篇文章對此加以舉例說明。
比如,有人說倫敦1952年大霧殺人事件之后狠治環境,根除了霧霾。殊不知根本原因是北海油田的發現,讓他們實現了煤改氣,能源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比如,有紀錄片講美國底特律環境從差到好,逆轉了。可這片子沒說,之所以干掉霧霾,是因為這個城市破產了。曾經的汽車城,只剩下毒品、犯罪和破敗的建筑。這樣的城市,誰愿意居住?
解決霧霾、治理環境乃至提升13億人的民生福祉,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要邁出更大步伐,更要有耐心定力。解決民生難題切不可簡單粗暴,好比爬山,不能怕走彎路,直著上,固然路途短,但風險大;最合適的途徑是走盤山路,走緩坡,實現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