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未來必然屬于“可愛、可信、可為”的年輕人,走進他們的世界,找到他們存在的地方,構建共同的生活和價值,師長不可回避
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點評了“95后”大學生群體。面對“可愛、可信、可為”的新一代青年,該如何向他們傳遞知識和價值,亟須與時俱進的思考和實踐。
在筆者工作的教育現場,與“前輩”相比,這一代的年輕人顯然更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要什么。他們多數人都能夠與師長清爽自然地對話,而且往往超越了師生之間傳統的交流內容,除了學習知識,從生活態度、人生價值到社會熱點,幾乎無所不包。當“80后”已經成長為單位的中堅力量,“90后”紛紛結束學業奔向社會,占領校園的“95后”們,已經開始進入屬于自己的時代,他們渴望去了解世界,也愿意去改造世界。
“95后”還算得上是中國第一波真正意義的“互聯網一代”。互聯網在全國范圍普及始于世紀之交,而社交網絡的興起則又在10年之后。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對于“80后”“90后”來說要到幾乎成年后才能了解的東西,“95后”在青春期便已了然于胸。由于經歷了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知識大爆炸,他們往往有著廣闊的視野和胸襟。世界對于他們來說是過早祛魅的,也是高度部落化的。同時,網絡化的成長體驗,讓“95后”與現實世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們會勇敢地質疑在我們看來不言自明的東西,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加篤定的把控力,但也缺少一些對現實世界的真正體察。這一代的崛起,意味著互聯網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土壤,青年成長已經形成一種全新的模式,并開始自覺地接受歷史和社會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