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道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6月3日發表題為《中間派淡出英國政壇》的封面文章稱,保守派和工黨的領導人雖然分列左右兩派,但都希望拉起英國通往世界的吊橋。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勝出,落敗的都將是自由主義。
英國上一次大選投票是短短兩年前。那時,這個國家是歐盟和奧巴馬領導的美國之間的橋梁。其經濟在生活水平受擠壓多年后逐漸好轉。蘇格蘭獨立的可能性剛剛被排除。工黨最有爭議的政策是設定能源價格上限計劃,保守黨人斥之為“馬克思主義”,他們進而贏了。
如今,英國所處的時代已然不同。英國脫歐投票結果使之必須離開其最大的貿易伙伴,而向其他國家、包括不像從前那么受歡迎的美國靠攏。經濟的維持狀況比許多人擔心的要強,但增長速度在減緩;投資者緊張不安。聯合局面再次受到削弱。實際工資停滯不前。公共服務捉襟見肘。
各黨競選回避自由主義
各政黨領導人的風格和信念相去甚遠。然而,有一根主線將此次選舉的兩個可能獲勝者連接起來。保守派和工黨的領導人雖然分列左右兩派,但都希望拉起英國通往世界的吊橋。梅和工黨領袖科爾賓將以各自的方式避免宣揚讓英國走向繁榮的理念——自由市場、開放的邊界和國際主義。他們會拋棄延續了將近40年、影響了整整一代西方國家政府的政治解決辦法。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勝出,落敗的都將是自由主義。
科爾賓擺出一副激進的樣子,卻是最保守——也是最危險——的人選。他想讓鐵路、水和郵政服務重歸公有。他將重振集體薪酬談判制度,提高最低工資,乃至年輕工人60%的工資由國家訂立。他的稅收計劃瞄準高收入者和企業。
關于英國脫歐,工黨的論調聽起來比保守黨要溫和,但其政策大同小異。它將終止人員的自由流動,排除加入單一市場的可能性。科爾賓在移民問題上的態度比梅要寬松一些,這也許會給達成稍好的貿易協議敞開大門。但他一貫反對全球化,因而恐怕不可能談妥那樣一份協議。
保守黨會比工黨要好得多。但他們也會拉起吊橋。梅打算退出歐盟的單一市場,而那曾被保守黨視為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的最大成就之一。更糟糕的是,她堅持要將移民數量減少近三分之二。脫歐將使之變得更加容易實現,因為英國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將越來越少、越來越差。
她反對自由主義的本能遠遠不只表現在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在全球范圍內任意行走的“無歸屬公民”。跟科爾賓一樣,她提議給予工人新的權利,卻未考慮到這樣做會使企業變得根本不太可能雇用他們。她希望增加外國公司收購英國企業的難度。她混亂的“工業戰略”似乎包括對行業和公司有所偏向,比如當有日產公司揚言要在英國脫歐后退出英國,而她則因此表示將給予該汽車制造商詳情不明的“支持和保證”。
雖然她和科爾賓來自不同階層,但她的領導力也受到質疑。她希望借此次競選確立其“強大而穩定”的首相形象。結果正相反。我們因其優柔寡斷而稱她為“特雷莎·也許”。其他許多內容含糊不清:她在加稅問題上未制定政策,留下余地。她依賴一個眼光狹隘、不懂經濟運作的封閉的顧問圈子。這對英國脫歐來說不是個好兆頭。此次競選的本意是要鞏固她的權威,卻讓人覺得她在這個過程中被揭穿了。
脫歐不該意味著厭棄歐洲
這在本刊看來是一次令人沮喪的抉擇,因為沒有證據表明任何一個主要政黨奉行我國傳統的自由市場自由主義價值觀。
我們認為,在退出歐盟時,英國應該保持開放:對企業,對投資,對人民。如果把英國脫歐看作對更廣闊世界的接納而非純屬厭棄歐洲,那它造成的損害就會最小。我們希望政府在尊重公投結果的同時與歐盟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利用英國脫歐重新彰顯英國市場和社會的自由度——那更有利于留住富有活力的企業和才華橫溢的人才。
沒有哪個政黨成功地通過考驗。但最接近于過關的是自由民主黨。英國脫歐是下屆政府的主要任務,而他們希望保留單一市場成員資格,希望自由流動。他們比保守黨要誠實,認為有必要為了公共服務而加稅;比工黨要明智,分散負擔而不是單純依靠高收入者。與工黨不同,他們將逆轉保守黨的大多數遞減式福利削減。他們在其他問題上立于右側:關于權力從倫敦下放,關于投票制度和上議院改革,關于毒品和性交易市場的監管。
支持開放的、奉行自由市場的中間派不僅僅針對此次選舉。我們知道今年自由民主黨不會有收獲。但英國脫歐掀起的旋風是不可預測的。工黨自科爾賓接管以來瀕臨瓦解。如果梅在民意調查中成績欠佳或搞砸了英國脫歐,那么保守黨可能也會分裂。許多溫和的保守黨和工黨議員也許會加入一個新的自由主義中間黨派,就像前不久法國部分左派和右派人士所做的那樣。所以,不妨把投票支持自由民主黨看作為未來繳納首付。我們希望他們成為一個激進中間派政黨的組成部分,那對于英國的繁榮昌盛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