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知名網友在網上發文稱,河南周口太康縣一名2歲女童被確診患有眼部腫瘤后,其家長多次利用孩子直播,并在水滴籌上籌款,卻未給孩子進行正規治療。直到幾位愛心人士登門強烈要求,其母親才帶孩子去做了檢查,但剛檢查完又帶著女童“失蹤”。(5月6日《工人日報》)
隨著“互聯網+慈善”的興起,網絡募捐更加便捷化、快速化和社會化,互動性較強、參與度較高的社交平臺在推廣網絡慈善活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至今,13家指定互聯網信息募捐平臺共為全國200多家公募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布募捐信息超過1萬條,總籌款額超過7.5億元。
但也應當看到,“愛心被坑”的現象時有發生。從近年來出現的數起引發輿論質疑的網絡募捐案來看,有的求助信息中關鍵信息缺失,有的募集資金使用混亂,有的富余資金處置不當。在網絡捐助加速興起的同時,個別案例折射出一定程度的不規范,讓一些人的愛心受到傷害。
如何消除負面因素是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面臨的一個課題。人們普遍認為,在網絡捐贈中,有必要對資金募集、捐贈、使用等環節引入第三方監管,防止愛心捐贈被利用。2016年9月1日《慈善法》開始施行,《慈善法》更多的是引導慈善活動通過慈善組織來做,要求其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要向社會公開相關的信息。2017年8月1日起實施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強調,在募捐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
網絡募捐安全可靠,才能真正讓受助者獲益,才能進一步營造關愛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