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泉州晚報報道,近日,洛江法院一審審結一起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案,因販賣公民個人信息達2600多萬條,牟利9萬多元,林某約和蘇某琴各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同時各被罰20萬元。無獨有偶,泉州、晉江兩級警方通力合作,于日前也成功破獲一起公安部督辦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涉案公民個人信息約50萬條,繳獲紙質公民信息8000多頁。
孩子一出生即會接到奶粉廠商推銷員的電話,剛買了房裝修公司和房產中介的電話便不期而至,車險尚未到期各大保險公司更是輪番致電“問候”……當個人信息的泄露問題早已遍及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且日漸為大眾所習以為常時,兩起案件中侵犯個人信息數量之巨仍讓人觸目驚心。
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常使普通百姓在個人隱私遭受侵犯時成為“沉默的羔羊”,這無形中也給了違法分子可乘之機,并助長了其囂張的氣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法律專家認為,這意味著公民個人信息權首次成為獨立人格權寫入《民法總則》。當法律為保護個人信息提供了司法兜底支撐時,也就為侵犯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劃出了底線,明確了法律的邊界。
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中國76%的網民收到過詐騙信息,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37%的網民因收到各類詐騙信息而遭受財產損失。近一年的時間,中國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身處大數據時代,個體往往成為沒有隱私的透明人,我們每一次不經意的網絡搜索,搜索引擎都會殷勤地保留相關詞條;每一筆金額細微的網上購物,電商都會為我們不厭其煩地推送相關產品。當我們在網上看新聞、發微博、玩微信,在網上炒股、轉賬時,這些行為最終都將變成數據,存儲在服務器里。于是,普通人的一切日常軌跡都會變成一組組有跡可循的冰冷數據,并成為可以公開的秘密。
這不由讓我想起電影《楚門的世界》。主人公楚門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秘密攝影網絡記錄了下來,在全球220個國家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同步直播,沒有了自由,喪失了尊嚴,而這一切只因“隱私”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成了被公開的秘密。當大數據把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漸漸變成一個楚門的世界時,個人信息便成為別有用心者唾手可得隨時可以交易的商品。當去年底借貸寶10G“裸條”風波仍歷歷在目時,無疑也為個人信息保護敲響了一記警鐘。在一個個人信息“裸奔”的時代,保護個人信息便是保護我們每個人的安全和尊嚴,沒有誰是可以置身事外的局外人。
隨著信息互通的日益便捷,海量的信息在造福社會公眾、增加民眾福祉的同時,也無形中降低了作惡者的成本,從而拉低了整個社會的信任指數。沒有界限感,違規者便會輕易觸犯他人的底線;缺失恥感,私利則隨時會跨過法律的邊界,你我的生活也將隨之失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也成為一柄鋒利的雙刃劍,輕易授柄于人,難免會刺傷自己。個體固然應該增強自我信息的保護意識,執法者也應更新相關的執法手段,終究法律才是道德的底線,也是最終歸宿,它會讓我們在每一起個案中樹立行為的界限并學會敬畏。(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