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住在海邊,四季如春,特別是夏天跟伙伴們一起去東海游泳捕魚……”最近,一首名為《MyCityQUANZHOU惠安》的嘻哈歌曲在眾多音樂網站平臺上走紅,歌詞中串聯著惠女灣、小岞島、崇武古城、后渚大橋、刺桐花等泉州元素,飽含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贊美。這首歌的作者,是在外漂泊打拼的惠安小伙阿水,他說自己雖然還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小歌手,但會繼續以泉州為元素創作歌曲,傳播家鄉美名。而許多網友在聽過這首歌曲后,也紛紛點贊轉發,好評如潮。
正所謂“誰不夸咱家鄉好”,尤其是出門在外,初次相識的人多半都會先問一句“你是哪里人”,然后從彼此的家鄉攀談開來。古往今來,像這樣通過創作推介家鄉之美的文藝作品,更是不勝枚舉,有些甚至成為人們對一個地方的符號式印象。為什么人們會把贊美推介家鄉作為一種近乎本能的社交行為呢?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我們不怎么提倡卻又揮之不去的思維方式在起作用——標簽化思維。譬如內蒙古遼闊的草原,讓我們很容易給內蒙古人打上豪邁的性格標簽;江南水鄉的婉約精致,令我們對江浙人有細膩精明的主觀判斷;川湘黔的麻辣飲食,使我們對來自西南的姑娘,總有著灑脫干脆的“辣妹子”印象。無論我們情愿與否,每個人身上總會或多或少被打上家鄉的符號,盡管我們并不贊成這種把人地域化的標簽式思維,但人類上萬年的進化讓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較為籠統的分類方式。例如,蛇類中有毒的是少數、無毒的是多數,但為了避免危險,我們還是主觀地將蛇籠統地標簽化為“有毒危險”。
所以,出門在外不遺余力地推介贊美家鄉,其實也是個體形象的一種最佳營銷方式。比如當一個山東人向你侃侃而談孔府、泰山、水滸英雄時,其實也是在告訴你他是遵禮儀、重文化、講義氣的靠譜之人。簡而言之,在一個陌生的社交場景下,家鄉往往是個人的第一張名片。但隨著社交的深入,個體之間彼此的了解加深,個人反倒會成為家鄉的一張名片。雖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歌曲、繪畫、詩文等藝術手段來宣傳家鄉,但事實上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點滴細節,都會因為“你是哪里人”而影響社交圈中其他人由人及鄉的觀感變化。
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影響力的,旁人對于某個地方的印象,除了公共宣傳品外,更為真切地是在某個來自那個地方的人身上感受到的。拿我們閩南來說,很多從來沒有來過閩南的人,或許對閩南的山水風貌不了解,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閩南有立體的印象——遍地都是功夫茶、愛拼敢贏蔚然成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普遍印象,就是因為一個個在外打拼的閩南人個體所展示出的個人生活習慣與處世作風,匯聚成了最具說服力的閩南地域名片。相反,以往我們經常能聽得一些針對某些地方人的吐糟,說某某地方壞人多,毫無疑問這是主觀把一個好好的地方給污名化了,但反思一下,為什么會這樣呢?這種污名化的標簽思維絕不會平白無故地滋生,恰恰是因為一部分來自這些地方的人,其所做的壞舉動給這個地方帶來了壞名聲,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由此可見,每個人的個人行為,既可能給家鄉添彩,也可能給家鄉抹黑,受益和受害的都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以家鄉為紐帶的整個群體。因此,我們應當時刻樹立“名片意識”,在積極推介家鄉的同時,更應當注重自身言行舉止,把自我視為家鄉的“活名片”,為家鄉贏得更多的贊譽與掌聲。(薄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