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俗話說,過完十五才算過完年,隨著一盞盞獨具特色的花燈布滿街頭,泉州的年味被推向高潮。濫觴于唐,興盛于宋元,傳承發展千年的泉州元宵花燈,可以說是一張集民俗、技藝、歷史等于一體的文化名片。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花燈在每年元宵期間,都會吸引眾多海內外游人慕名前來觀賞,而本地市民更是將扶老攜幼賞花燈,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項元宵習俗,代代相傳。今年,泉州燈會的元宵燈會更是熱鬧非凡。從農歷正月十三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鯉城區的傳統花燈、豐澤區的時尚花燈和臺商區的海絲主題座燈,三大展區逾千盞花燈爭奇斗彩,再現了“春光結勝百花芳,元夕分華盛泉唐”的盛景。
不過,越是在節日的狂歡中,一些安全文明的老話題,就越有必要重談幾遍。縱觀過去,在全國各地的各種節日狂歡中,發生踩踏的有之、孩子走丟的有之、破壞公物的有之、垃圾遍地的更有之……年紀稍長的人或許還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泉州元宵燈會上就發生過嚴重的擁擠,導致中心市區工人文化宮百源清池的護欄被擠斷,人群落水。老話說“樂極生悲”,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只顧著玩樂,忘了一些最基本的規矩,才會招致悲劇。雖說大過節地說這些有點煞風景,但警鐘長鳴總比事后追悔來得好,如何做一個文明的賞燈人,我們每個人無疑都應當有充分的心理預設。
做好文明賞燈人,保障安全皆有責。千萬別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去做有違安全的事。譬如泉州許多地方是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禁止燃放孔明燈的,但在往年元宵,總有些人在賞燈之余意猶未盡,想點個炮放個燈,讓節日的氣氛再“火”一把,由此引發的火災以及其他事故并不罕見。其實大多數人都知道,這些行為是違法違規的,但是一到過節,法不責眾且未必會出事的僥幸心理便開始作祟,一旦形成跟風,對節日安全的威脅將會是幾何級增長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無序狂歡的受害者,因此安全這根弦,必須人人擰緊、時刻擰緊。
做好文明賞燈人,有序有禮不扎堆。究竟是賞燈還是看人?這樣吐槽式的問題一直都反映出人們對元宵燈會擁擠的痛感。“擠燒包”之下,人們往往只能隨著人潮往前涌,沿途的花燈只能走馬觀花式地瞥上兩眼,壓根談不上“賞”字。隨之而來的混亂不僅會嚴重影響賞燈的心情,更容易引發諸如失竊、走失之類的問題。一旦不講秩序、不講禮讓,踩踏的隱患風險便會直線上升,人與人之間還可能因為推搡等問題產生矛盾沖突。因此,在有序有禮的基礎上,我們還必須避免扎堆。正月十五固然是正日子,如果覺得街上人太多,也完全可以在家通過諸如本社新媒體花燈直播等途徑來悠然賞燈,況且燈會時間有好幾天,提前或推后出門,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賞燈之妙在于特色,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喜好,到不同的會場去觀賞主題特色花燈,不一定非得扎堆在老城區。與其擠得七葷八素,倒不如有選擇性地合理安排賞燈出行的時間和地點。
做好文明賞燈人,隨身垃圾莫亂扔。出門賞燈,少不了買些美食飲料邊吃邊逛,由此產生的果品紙屑飲料瓶怎么辦呢?以往一些節日狂歡過后,滿地垃圾是最讓人羞恥難堪的不文明景象,人們只享受了節日的喜慶,卻沒有看到環衛工為此付出數倍于平時的辛勞汗水。在出門賞燈時,不妨隨身攜帶幾個塑料袋,用來盛放垃圾,這樣就不至于因為一時找不到垃圾桶而隨地亂扔。
總而言之,元宵花燈點亮的不僅是節日的喜氣歡樂,更應當點亮出城市的文明之美。今年元宵燈會,做個文明的賞燈人,讓泉州文明城市與衛生城市的兩塊金字招牌,借著元宵的燈火,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映射出最耀眼的光芒!(薄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