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9日訊 哪怕沒有血緣,時間小火慢燉出來的親情,也足夠令人回味了。
同樣有著被抱養的經歷,在曾瑞云和吳梅珠身上,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力量:一面是堅強,對抗著生活和病魔;一面是溫柔,細心呵護孱弱的老人。
艱難的日子里,他們更懂“相依為命”的意義,更懂知恩圖報和孝。
孝賢舉薦
時代在變,行孝的方式日新。海都第三季“溫陵新孝典”已經出街。這一季,我們要尋找那些全新的、更具時代感的孝道故事,讓孝的故事一代代傳下去。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身邊有讓人感動的孝子、孝媳、孝婿,請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告訴我們,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和官方微信“海峽都市報大泉州”,讓我們一起打造更精彩的“溫陵新孝典”,一起去被那些溫暖的人和故事感動,一起去傳遞那一份千年不變的情懷。
20多年來,曾瑞云從沒離開過養母,一直悉心照料著
帶母出嫁
每晚睡前 在養母床頭放杯溫開水
鋪著竹席的床頭,氤氳著玉蘭花香,桌上的播放機中,緩緩流淌著閩南語的歌聲,83歲的蔡阿婆,靜靜地躺在床上,一臉安詳模樣。她沒法走路、雙目失明,但只要養女曾瑞云在身旁,她就有安全感。
“不怕,有我在呢。”瑞云,握著母親布滿皺紋的手,在她耳邊說。
曾瑞云怎么會忘記,在她3歲那年,正是這雙熟悉的手,給了她家的溫暖。那一年,家境貧困的親生父母,把瑞云抱給了一個人生活的蔡阿婆。雖說新家一樣貧寒,但瑞云可是養母的掌上明珠呢。
厝邊送來好吃的,蔡阿婆舍不得動,省下來給瑞云吃;別人家的孩子穿漂亮衣服,蔡阿婆省吃儉用好幾天,也要給女兒而買一件。
沒有血緣,但瑞云感受到的母愛,不比別人少半分。
瑞云十四五歲上下,養母摔了一跤,坐骨壞了,落下病根,從此不能走路。瑞云毅然放棄學業,挑起養家的擔子,養牛、賣冰棍、做手工活……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不少人給瑞云說媒,她不挑別的,只有一點要求:得帶著養母一起生活。瑞云忘不了養母的恩情,她剛被抱養時,身體虛弱,要不是養母,她可能早就死了,她可不能放下養母不管。
在眾多追求者中,瑞云最后相中了同村的何德清,兩家都不富裕,但兩人都勤快肯干,“照顧老人是應該的。”何德清這句話,給瑞云吃下了定心丸。
剛結婚時,夫家經濟困難,兄弟三人和公公都擠在一間古厝,蔡阿婆不愿意跟過去,怕給女兒添負擔。瑞云只好讓她住在老屋,每天去照看。夫妻倆奮斗幾年,攢了點積蓄,朝朋友借錢,自己挑土、搬磚,建了新房。
入住新房的第二天,瑞云就把養母接到新家了。老人腿腳不便,視力也差,每天臥床,得靠人照顧。一開始,蔡阿婆每天哭,吵著要回古厝,說:“我早該死了,不能再給你們添負擔。”
何德清跟瑞云商量,就說老房子沒水沒電了,沒法住了,兩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哄住蔡阿婆。
臺商投資區洛陽鎮陳壩村,瑞云和丈夫在家里經營著十來平方米的小雜貨店,母親就住在二樓,瑞云每隔一會兒,就要上樓,問她是不是渴了,想不想翻身,要不要上廁所。
每天臨睡前,他們都端上一杯溫開水,放在母親床頭。白天,瑞云一邊看店,一邊照顧養母一日三餐,給老人洗澡,天氣好時,還會背養母下樓,和厝邊們“話仙”。蔡阿婆精神很好,待人熱心腸,村里人都敬重她。
瑞云說,現在小日子還過得去,只要養母身體健康,一家人和睦,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海都記者 彭思思 柳小玲 謝明飛 王金淼 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