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28日訊 泉州市臺商投資區龜山頭,早時村民上東園街,皆走西向下山的“百二階崎”。
此階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聞名四境,階中、階底皆修建有納涼路亭,名曰“僑興亭”。一看這亭名,就知道是華僑捐建的。我小時候,常常替母親出工掙工分,挑肥料下山,挑花生地瓜上山,停停歇歇,爬一步上一階。村里老人常說,“百二階崎高矣矣,看了頭倒栽”,其實,百二階崎不止一百二十級臺階,我曾逐一數過,是三百多階。
百二階崎的臺階寬窄不一,高低不平,沿著山道蜿蜒而下。石階由不規則碎石塊砌成,光滑光滑的。山頂古山道石階起點一塊大石旁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信佛不分大小尊,這里香火鼎盛,燃香、點燭、燒金紙、求平安的人來來往往。
百二階崎石階中路亭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故鄉,和友人老賀重走了一遍百二階崎。古山道雜草叢生,高的已經齊腰了,偶爾有不知名的鳥兒鳴叫,密林沙沙聲動。天空很藍,陽光溫暖。
小時候,古山道走著求學的孩子,勞作的村人,早出晚歸的打工者,有上東園街做買賣的,有放牛羊撿拾柴草的。上世紀80年代,村東方向修土路,2005年土路變成了水泥盤山路,古山道越發人跡罕至,慢慢成了記憶。
古道如突然滄桑變老的朋友,我惆悵地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古道旁各種奇形怪狀的石塊重疊在一起,經雨水長年累月沖刷,形成大小不一的山洞。這些山洞,大的堪比房間,小的僅容一人通過。山洞相通相連,可以從山底下的洞口鉆到山頂上。
青山、泉水、奇石、山洞、古石崎、古路亭,這就是年近200歲的百二階崎。
我跟老賀說,小時候,山洞是我們這些山里孩子撒野的地方。我們帶著手電,三五人結伴鉆進洞里探險,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時而匍匐爬行,時而挽褲管涉水,不時有攔路山蛇、蝙蝠、青藤出現。走過坑坑洼洼又陷入死路,爬過危險地帶又鉆入“水城”,我們一路摸爬滾打,尋找出路。呵,最終總有一束光出現,我們朝著光的方向沖去,洞口到了,洞外陽光燦爛、花香鳥語,我們抱成一團。大山,終于被我們踩在腳下。這時,我的手臂沁出血來,有的衣服被撕破了,有的頭上冒出一個“肉包”。
我們邊聊小時候百二階崎的故事,邊撥開雜草、腳蹬荊棘,不遠處一位老伯彎著腰“劈”荊斬棘,走近一看,是老鄰居阿扁伯。“阿扁伯,你不在家休閑,還在勞作?”阿扁伯直起腰,抹去滿臉汗水后笑了,“這古道不除草砍藤會荒廢下去,我不甘啊,不能毀在我們這一代人上。我年年都要清理一次,直到干不了為止。”
八旬阿扁伯熱心保護家鄉古道感動了我。荒草叢生的古道上,矮小的阿扁伯,凝聚了太陽所有的光。(曾耀文(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