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阿伯“話療” 化解鄰里糾紛
不為名利,不收紅包 調解講技巧,讓當事人“背靠背”
每次調解完,王建忠都要做好記錄和總結,把下次調解工作做得更好。
道路糾紛、醫療糾紛、財產糾紛……談到糾紛,旁觀者避之唯恐不及,而63歲的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玉坂村村民王建忠就愛“管閑事”。
作為東園派出所調解員,他用真誠、熱心和一張巧嘴,通過“話療”化解鄰里之間的糾紛,三年來共成功調解民事案件糾紛70多起。
為了做調解,他受過傷,幫人墊錢,但每一次調解成功后,別人送紅包,他只收紅包殼不收錢。
說調解:
三年理不清的糾紛 他兩個月調解成功
王建忠退休后,一直熱心當地各項公益事業。2013年下半年,東園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委托他為派駐東園派出所的調解員。
三年前,東園鎮玉坂村兩戶鄰里因私人擴路問題產生糾紛,雙方還打架,其中一方受傷住院。后來打人的一方被拘留半個月,被打的一方一直要求對方賠償,但對方自稱“都已經被拘留受處罰了,還賠什么錢”,雙方爭執不下。
王建忠多次到雙方家里調解,從客觀角度幫他們理清頭緒,疏導心理。事后雙方都冷靜下來,王建忠把他們請到東園法庭,讓法官給他們講清法理。最后打人一方同意賠償被打一方兩萬元,一起拖了三年的糾紛調解成功,前后用時兩個月。
談經驗:
要勤跑 讓當事雙方“背靠背”
目前王建忠已接民事糾紛上百起,成功調解70多起,其余的要一直跟蹤、走訪。每次調解成功后,他都會及時寫好調解卷宗,總結調解經驗。他認為除了要吃透糾紛案件,找準焦點,尋求調解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還要掌握調解技巧。
“在對方情緒激動、爭執不下時,不要一起調解,要讓對方‘背靠背’,各個擊破。”王建忠說,如果雙方在一起,說出另一方做錯的地方,往往會讓矛盾激化,所以要分開調解,單獨和一方擺事實講道理,設身處地幫當事人分析問題的利弊,“這樣他們才能聽得進去,也不失雙方面子”。
調解并非次次順利,有時窮盡言辭,當事人也拒不接受,王建忠便找當事人比較信服的親戚或朋友幫助調解,“這樣當事人可以放下戒備心,聽他信任的人講道理,更容易接受”。
講良心:
調解好拒收紅包 一心只為促和諧
今年5月,郭厝村一對叔侄因鄰居喪事意見分歧,在喝酒時引發爭論,動手打架,侄子受輕傷。事后案件移送到檢察院,如果按刑事處理,打人一方可能要坐牢一年半載。王建忠去做調解工作,通過一封諒解書和賠償金,打人一方免去刑事責任,也挽回親情。
王建忠說,他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協助東園派出所化解糾紛。他的辦公桌里還放著一些紅包殼,這都是調解成功后當事人的謝意,每次他都是只收紅包殼不收錢。就算為了調解而受傷,他也不責怪當事人。
去年10月,在調解糾紛時,當事雙方大打出手,王建忠及時上前阻止,不小心摔到溝里,撞斷兩根肋骨,肺部也被壓傷。事后當事雙方拿錢過來賠禮道歉,王建忠依舊分文不收。
“老王身為調解員,很好地緩解民警的工作壓力,讓基層民警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好當地社會治安管理工作。”東園派出所劉所長說。(記者 許奕梅 文/圖)